第一百六十六章 《生如夏花》 (第2/3页)
。但是这个时空历史的进程有些不同,华夏没有文.革,文艺市场的管控也松动许多,电影、电视剧、音乐在七十年代就开始起步,香港与内陆的文艺合作从八十年代就正式开始。
在这种背景下,粤语的影响力自然无法与原时空相比。
即便是在原时空的华夏,当时间进入到2000年后,粤语歌曲也谈不上什么影响力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粤语歌都是诞生在2000以前,2000以后还真没几首粤语歌能红起来。
所以bxb乐队遇冷,非战之罪,这是大形势的导致的结果。
陆辰提拔bxb乐队,也不是像薄启东和毕林猜测的那样看上了许洛,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想重新启动粤语歌的市场。其实粤语的使用人群非常的广泛,包括粤东省、粤西省、琼南省(hn)、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很多的海外华侨。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消费水平又高,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细分市场来发展。
bxb乐队下场之后,格调乐队再次登台,这一次辛嘉缇演唱的是一首来自朴树的《生如夏花》!
朴树这位歌手,绝对是商业乐坛的一个另类存在。他厌恶宣传,厌恶交际,厌恶虚假,他也不在乎自己红不红,也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成名,他就埋头做音乐,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反正他就那副不冷不热的样子。
其实朴树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特质值得音乐人去学习和思考。
生如夏花,源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中的一句诗。郑振铎先生将其翻译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夏花绚烂,但是生命却短暂匆忙,极度辉煌之后就是极度的衰败,它那绝望的生命之美震人心脾。朴树用这首《生如夏花》对诗歌进行自己的独特阐述,富含着哲理与诗意。曲子带着一股压抑窒息的沉默气味,充满着绝望,又迸发着“惊鸿一瞥”般的绚烂与激情。
泰戈尔诞生在1861年,历史的偏折并没有令这位伟大的诗人消失,它的《飞鸟集》依然是诗集巨著,依然令华夏的文艺小青年们如痴如醉。因此,《生如夏花》这首歌也有了他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泰戈尔的名篇,没有相应的文化积淀,《生如夏花》这首歌只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歌曲所蕴含的生与死、刹那与永恒等独特的生命思考也就没有存在的根基。
陆辰虽然不是文化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