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一根针尖上能站立几个天使? (第1/2页)
如果我们相信结构主义,那么世界上最不应该存在的就是诗人。
郑斌说过,物质就是精神,形式既是内容。《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意义上表达了对此的认同。
我们用形式逻辑思维考虑世界的终极研究,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
怀特海主张世界即是过程,要求以机体概念取代物质概念的唯心主义哲学学说。
郑斌继承和发展了怀特海的观点,而且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宗教唯心主义色彩。他强调“连续性”这个概念,认为万物都是有感觉的,有心灵的。
从基督教开始,人类就不断围绕上帝之说争论不休。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善良之原与真理之本,却说整个人类都因始祖亚当的犯罪而具有与生俱来的原始罪恶。格里哥利七世于1073年宣扬了罗马教会从来不犯错误,也不可能犯错误的荒谬说法。然后是可怕的十字军东征,后来的唯名论、泛神论直至宗教改革,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关于宗教的诸多观点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淘汰。不管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都是宗教的夜空中曾经璀璨一时的流星。到20世纪中叶的上帝死亡之说,从尼采到明谔裴尔再到哈密尔顿。哈密尔顿认为,不但没有上帝,连人假定有上帝存在的能力也没有。这时信仰已无关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