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于“舒愤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关于“舒愤懑” (第3/3页)

四部丛刊续编》的明遗民彭孙贻《茗斋集》〔3〕出版了,后附《明诗钞》,却有铁氏长女诗在里面。现在就照抄在这里,并将范昌期原作,与所谓铁女诗不同之处,用括弧附注在下面,以便比较。照此看来,作伪者实不过改了一句,并每句各改易一二字而已——教坊献诗

    教坊脂粉(落籍)洗铅华,一片闲(春)心对落花。

    旧曲听来犹(空)有恨,故园归去已(却)无家。云鬟半挽(馨)临妆(青)镜,雨泪空流(频弹)湿绛纱。今日相逢白司马(安得江州司马在),尊前重与诉(为赋)琵琶。

    但俞正燮《癸巳类稿》又据茅大芳希董集》,言“铁公妻女以死殉”〔37〕;并记或一说云,“铁二,无女。”那么,连铁铉有无女儿,也都成为疑案了。两个近视眼论扁额上字,辩论一通,其实连扁额也没有挂,原也是能有的事实。不过铁妻死殉之说,我以为是粉饰的。《合艹州史料》所记,奏与上谕具存,王世贞明人,决不敢捏造。

    倘使铁铉真的并无女儿,或有而实已自杀,则由这虚构的故事,也可以窥见社会心理之一斑。就是:在受难者家族,无女不如其有之有趣,自杀又不如其落教坊之有趣;但铁铉究竟是忠臣,使其女永沦教坊,终觉于心不安,所以还是和寻常女不同,因献诗而配了士。这和小生落难,下狱挨打,到底了状元的公式,完全是一致的。

    二十三日之夜,附记。

    &(看小说到学网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三五年三月《学》月刊第四卷第三号,发表时题目被改为《病后余谈》,副题亦被删去。参看本书《附记》。

    〔2〕宋端仪字孔时,福建莆田人,明成化时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著有《考亭渊源录》、《立斋闲录斋闲录》,四卷,是依据明人的碑志和说部杂录的笔记,自太祖吴元年至英宗天顺(137—144)止。鲁迅家藏的是明抄《国朝典故》本,残存上二卷。

    〔3〕“礼不下庶人”语见《礼记·曲礼》。〔4〕《汇刻书目》清代王懿荣编,共二十卷,系将顾修原编本及朱隘增订本重编而成,是各种丛书的详细书目,共收丛书五百十余种。后来又有《续汇刻书目》、《续补汇刻书目》、《再续补汇刻书目》等。

    〔5〕《宫闺秘典》即《皇明宫闺秘典》,又名《酌志》,明代刘若愚著,共二十四卷,写明末太监魏忠贤专权时的宫廷内幕情况。

    〔〕傅某指傅增湘(1872—14),字沅叔,四川江安人,藏书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著有《藏园群书题记》等。

    〔7〕《永乐实录》明代杨士奇等编纂,共一三○卷;《明史·艺志》作《成祖实录》。

    〔8〕《安徽丛书》安徽丛书编审会编辑,共四集,内容为汇集安徽人的著作,一三二年至一三五年间陆续出版。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县人,清代学者。著有《癸巳类稿》、《癸巳存稿》、《四养斋诗稿巳类稿》,共十五卷,刻于道光癸巳(1833),内容是考订经、史以至小说、医学的杂记,《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一载《癸巳类稿》卷十二。收入《安徽丛书》的这一部书是作者晚年的增订本。

    〔10〕王世贞(152—150)字元美,号凤洲,别号合艹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学家。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著有《合艹州山人四部稿》、《合艹山堂别集艹州史料》,明代董复表编,系采录王世贞著作有关朝野的记载编纂而成,计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

    〔11〕齐泰江苏溧水人,官兵部尚书;下的黄澄,江西分宜人,官太常卿;茅大芳,江苏泰兴人,官副都御史。他们都是忠于建帝的大臣,永乐登位时被杀。

    〔12〕惰民又作堕民,明代称作丐户,清雍正元年(1723)始废除惰民的“丐籍”。教坊废于清雍正七年(172)。女乐废于清顺治十年(15)。

    〔13〕“舒愤懑”汉代班固作有《典引》一,歌颂朝廷功德,前小引说:“窃作《典引》一篇,虽不足雍容明盛万分之一,犹启发愤满,觉悟童蒙,光扬大汉,轶声前代;然后退入沟壑,死而不朽。”“舒愤懑”,即班固所说的“启发愤满”。

    〔14〕“不亦快哉!”金圣叹在他批评的《西厢记》的《圣叹外书》卷七《拷艳》章篇首说:“昔与亚斤山同客共住,霖雨十日,对床无聊,因约赌说快事,以破积闷。”下面就记录了“快事”三十三则,每则都用“不亦快哉”一语结束。

    〔15〕《琳琅秘室丛书》清代胡珽校刊。共五集,计三十种,所收主要是掌故、说部、释道方面的书。《茅亭客话》,宋代黄休复著,共十卷,内容系记录从五代到宋真宗时(约当公元十世纪)的蜀杂事。

    〔1〕《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编选影印的丛书《四部丛刊》的续编,共八十一种,五百册。

    〔17〕洪迈(1123—1202)字景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学家。《容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各十卷,又《五笔》十卷,是一部有关经史、艺、掌故等的笔记。〔18〕张元济(187—15)字菊生,浙江海盐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著有《校史随笔》、《涉园序跋集录斋随笔五集》有张元济写于一三四年的跋,其说:“清代坊刻,《随笔》卷阙《五胡乱华》一则,《三笔》卷三阙《北狄俘虏之苦》一则,卷五阙《北虏诛宗王》一则。盖当时深讳胡、虏等字,刊者惧罹禁网,故概从删削。”

    〔1〕晁说之(105—112)字以道,号景迂,清丰(今属河北)人,宋代学家。著有《嵩山集》、《晁氏客语山集》,二十卷,是他的诗集,《负薪对》载于卷三。〔20〕“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清代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经雅言图辨跋》,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样的话:“明人书帕本,大抵如是,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

    〔21〕《訄书》章太炎早期的一部学术论著,木刻本印行于一八年。一○二年改订出版时,作者删去了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客帝》等篇,增加了宣传反清革命的论,共收《原学》、《原人》、《序种姓》、《原教》、《哀清史》、《解辫发》等共十三篇,卷首有“前录”二篇:《客帝匡谬》和《分镇匡谬》。并在《客帝匡谬》末说:“余自戊己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著之以自劾,录而删是篇。”一一四年作者重行增删时,删去“前录”二篇及《解辫发》等,并将书名改为《检论》。

    〔22〕“客卿”战国时代,某一诸侯国任用他国人担任官职,称之为客卿。如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楚国人。

    〔23〕《湖北学生界》清末留学日本的湖北学生主办的一种月刊,一○三年(清光绪二十年)一月创刊于东京,第四期起改名为《汉声》。同年闰五月另编“闰月增刊”一册,题名为《旧学》,扉页背面印有集南朝梁萧统《选》句:“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灵,振大汉之天声”四句,前二句见《选》卷一东汉班固《西都赋》,后二句见同书卷五十班固《封燕然山铭》。〔24〕乾隆皇帝南巡清代乾隆帝在位十年(173—175),曾先后巡游江南次,沿途供应频繁,销耗民财民力甚巨;在他第二次巡游后,视学江苏回来的大臣尹会一就已奏称:“上两次南巡,民间疾苦,怨声载道。”

    〔25〕“长毛”指太平天国起义的军队。为了对抗清政府剃发留辫的法令,他们都留发而不结辫,因此被称为“长毛”。“短毛”,指剃发的清朝官兵。“花绿头”,指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法、英帝国主义军队。清代许瑶光《谈浙》卷四“谈洋兵”条:“法国兵用花布缠头,英国兵则用绿布,故人称绿头、花头云。”

    〔2〕“世袭云骑尉”云骑尉是官名。唐、宋、元、明各朝都有这名称;清朝则以为世袭的职位,为世职的末级。凡阵亡者授爵,自云骑尉至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不等。

    〔27〕“心事如波涛”唐代诗人李贺《申胡觱篥歌》的句。

    〔28〕“四十而不惑”孔丘的话,语见《论语·为政》,据朱熹《集注》,“不惑”是“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的意思。

    〔2〕满·族·旧·俗,男··剃·发·垂辫(剃·去·头顶·前·部·头·发,后·部·结·辫·垂·于·脑·后)。一·四四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及定都北京后,即下令剃·发垂·辫,因受到各地人民反对及局·势未定而止。次年五月攻占南京后,又下了严厉的剃·发·令,限于布告之后十日“尽使薙(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此事曾引起各地人民的广泛反抗,有许多人被杀。

    〔30〕开口跳传统戏曲武丑的俗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