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83话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83话术 (第2/3页)

实就是现在的高考,各地天差地别的分数线,还是让北京人,上海人笑而不语,山东人擦你大爷不是?古代其实更厉害.

    毕竟科举说穿了还是拼的是钱,虽然很多科举粉丝口口声声说科举是平民的阶梯,可是稍微懂点算数的就知道,农业时代养活一个读书人有多难,别的不说,就是笔墨纸砚,以及给老师的学费,就不是一般地区的中农能负担的起的――笔墨纸砚的价格和粮食的价格,随便百度不难查到,这里就不算账了.

    那么科举粉说的中农就可以脱产读书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无外乎两种,一是随着江南的开发,江南十几亩地的中农都比陕北上百亩的中等地主富裕――其实就是拿北上广土著房地产价值几百万,来证明一般老百姓都有数百万资产罢了,戏法就是这样来的.二是一个聪明孩子,一个家族几百人凑钱让他读书.

    不过两者说的穿了,也只能说是平民上层能从科举之路上去罢了,和一般的老百姓的好处实际上没有半点关系,相反,大明朝的免税政策决定了,进士,举人都可以托庇他人财产,这些负担还不是要加在一般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身上?

    啊q正传里,都已经民国了,废除科举许久了,秀才老爷觉得自己不是特权阶级,是平民了么?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真正出身贫民的范进【其实还有一个富裕个体户岳父接济,而且如果放弃科举,也是可以当一个补习班校长之类,至少算是平民上层.】中举之后,身为富裕个体户岳父也立刻把自己的女婿视为文曲星,官场也立即接纳了他,范进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见这出身平民说着好听,实际上还是特权阶级.

    明朝的科举制度本质上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制度,朱元璋就玩过科举南北榜这一手,难道他不知道,江南几百读书人甚至上千读书人的智商必然高于云贵川那种几十人甚至几人选秀才举人的主儿么?

    不是的,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地方分权的制度,必须各地区在中央都有一定的代表,才能维持各个地方的平衡,毕竟古代国家,讲究的就是本地人给本地说话,或者说的明确点,就古代那交通条件,不是本地人,就是想给地方说话,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不是?

    明朝中叶之后,由于江南的读书人确实水准高于其他地区,朝廷的格局就逐渐失衡了.从任人唯贤的角度来说,江南的读书人委屈是可以理解的,云贵川的货色,在江南地区连个秀才都考不上,和自己一样是进士,都够可以的了,然后我们做官的起点再一样,这还有公平可言么?自然在尚书和辅臣上面占据上风.让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地方分权的制度逐渐失效了.

    这还不是更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儒家认为照顾老乡是人之常情,江南的进士,举人托庇亲戚朋友财产,坑老乡也不好意思,于是只好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影响力要求物产丰富的江南和小冰河期灾害频发的北方一个税率…….

    其实中国一直是这个样子,读书当官能不能发财呢?能,但不是一定能.毕竟只凭借自己有个秀才头衔,作为破靴党挣得万贯家财的不少,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