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88嘴炮也玩不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88嘴炮也玩不好 (第2/3页)

态否认辽金的正统地位,相反倒是赞成“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元人修撰辽宋金三史之时,有关辽宋金何为正统问题就存在争议,到了元朝末年按照辽宋金“各与正统”的体例编成辽宋金三史以后,一些反对以辽金为正统的人心有不甘,极力诋毁元朝所修辽宋金三史,并伺机翻案,但在明太祖时期,未见到有人敢于上书请求重修宋史。.

    明宣宗和英宗以后,才见到反对辽宋金正统的周叙为了完成其父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宋史的建议。据周叙《景泰元年奏疏第三》记载,“臣永乐间恭由进士入翰林,屡白于管事院长,或因朝廷纂修事,多不暇留意”,可知,周叙在初入翰林的明成祖时期就提出过重修宋史的建议,但翰林院官员“多不暇留意”,说明那时的翰林院官员对于周叙所提出的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之事不感兴趣。周叙又在其《与吴先生致仕都副御史》一文中说,他在任职翰林院期间,又以“辽金宋三史”“不协正纲”,“两奉书钧轴前辈,举修未动。二欲疏之,初为西墅曾学士(棨)、东墅周(述)庶子尼,又为曹(鼐)、陈(循)二学士尼。比南京简静,自两请达上,未允。”包诗卿根据曾棨在宣德时升任少詹事兼左春坊大学士,周述宣德时进左庶子,曹鼐正统八年(1443年)升任学士,陈循正统八年以学士入阁,断定周叙的这两次上书一次在宣德年间,一次在正统年间,今从其说。周叙在书中说“两奉书前辈”、“二欲疏之”,均为前辈及曾棨、周述、曹鼐、陈循等人所阻,说明这些人在是否应该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问题上存有疑义。随后,周叙两书上达,所得结果仍然是“未允”,说明朝廷对周叙试图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主张并不赞成。

    自带干粮的汉族主义历史学家周叙多次上书未获支持,仍不甘心,又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再次奏上《论修正宋史书》,周叙在上疏中表达了他对元修宋辽金三史“不以正统归宋,遂分列而为三,且不曰宋辽金,而以辽金加于宋首”的撰修义例的强烈不满,诋毁“当时修史诸臣,学识未裕,道德未隆,既鲜世业之垂,复无位望之重”,请求朝廷遴选文学宏博之士重新修成一部“以宋为正史,附辽金于其后”的“明夷夏之分”的否定辽金正统地位的“有宋一代全书”。奏书上达之后,英宗批复“不必择人,叙其自修”。此时周叙年事已高,英宗明知周叙“年衰多疾”,仍不答应周叙有关“择文学老成之臣一人,至南京翰林院委同与臣再选举南京文职中有学识官员三四人,不妨本职,共加讨论”的请求,而让他“自修”,明显是不同意设官置局重修宋史。周叙重修宋史的动议再次受挫以后,仍不死心,又于景泰元年(1450年)连续上疏,请求重修宋史,希望朝廷能够“许令臣自举选,不系见任及听选官,兼询访有学识进士儒士,同加讨论”,并表示愿意“自办家赀赡用,不费官给,以成圣明删前代不公之史,贻万世永远之规,杜夷狄猾夏之祸”,书后详列周叙自选纂修抄写人员及笔墨纸札等周叙准备自己承担的各项费用等等。朝廷的回答不是“钦奉圣旨,不准”,就是“奉圣旨,未谐”,还是没有答应周叙的请求,致使周叙试图否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的重修宋史的愿望化为泡影。

    周叙屡次上疏请求重修宋史,并表示愿意“自办家赀赡用,不费官给”,朝廷仍然不予支持,恐怕不是经费和人力问题,而应该是那时的朝廷对于是否需要否认辽宋金“各与正统”地位问题仍然存有不同认识。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进而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官方并没有否认辽金正统的意图。明太祖朱元璋受华夷之辨的影响,曾提出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严夷夏大防之口号,但当他灭亡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很快便转到“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的笼络少数民族的立场上来,声称“自赵宋末世,夷狄入主中国(中原),今百有余载,其运乃终”,“天命归我中华”,开始以继承元朝正统自居,下诏修撰《元史》,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并进而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明太祖朱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