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帝师驾到 (第2/3页)
的人群。
明朝帝王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治群体。这乃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开国皇帝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之后,由此担心大权旁落,遂永久废除了宰相制。由皇帝直接管理国事,领导群臣。由于少了宰相这个环节,皇帝便变得格外繁忙。朱元璋于是找了几位顾问集中在文渊阁帮他处理事务,这便是内阁的由来。
最初的内阁其实就是皇帝一个秘书处,官阶最隆者也不过五品。但是,凡入选者都必须是士林公认的饱学之士。演变到后来,凡入阁当辅臣者,首先必须取得大学士的头衔。但是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和朱元璋朱棣一样精力充沛的狂人.所以后来就成为实际上的首相了.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每次会试中进士者,必会选拔20名左右的青年才俊,到翰林院继续深造。凡选中者称为庶吉士,深造期限一般两年,优秀者便留在翰林院充任讲官、词臣和史官。这个讲官,就是给皇帝授课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讲官都拥有帝师的身份。
所谓帝王师,一般都是先当太子的老师。凡被立为太子的人,便自动获得储君的身份。明朝对于储君的教育相当重视。管理太子的事务机构叫詹事府,与之平行的还有一个左春坊,是专门管理太子教育的衙门。凡讲臣、词臣、史官这三种归口翰林院管辖的文臣,都有资格获选为太子师。凡选为太子师者,时人便以“储相”待之。
每当皇帝驾崩后,太子登基,一般都会启用自己的老师进入内阁担当辅臣乃至首辅。明朝内阁,虽然最初的创设只是秘书机构,但自永乐后期,特别是宣宗皇帝之后,基本上成了国家的行政中枢。其权力与地位均在六部之上,内阁首辅实际上变成了没有宰相头衔的宰相。因此,明朝帝王师除洪武、永乐两朝之外,经历大都清晰可寻,依次是:庶吉士――翰林院文臣――太子师――帝师――内阁大学士。
明朝帝王师不可简单以教师身份看待。他们其实是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与国务活动家。他们的学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处事方法,不仅影响到皇帝,更影响到明朝的治国方略。
但是如果看了大明帝王师是怎样产生的,就知道刘白羽没经过大明帝王师的正规程序,其实说穿了,倒是以仙丹作为敲门砖的这一点来说,和那些明朝的方士很像.因此,刘白羽的头衔也和大明帝王师有很大区别,所以刘白羽的头衔么……
“礼部尚书【正二品】,盐道盐课提举司【正三品】,临清锦衣卫百户(正六品)刘白羽刘大人驾到!”一个小太监扯着攻击嗓子喊道.一帮子文官听了,想笑不敢笑的,皱着眉头的,都觉得味道不对.
刘白羽礼部尚书的头衔虽然是虚的,却是六部之首,明朝礼部尚书,为明朝六部中礼部的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