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关宁军阀的产生 (第2/3页)
须有些迁就。
可是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什么军事行动中,侦察工作肯定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我们又知道,侦察工作是要分为侦察和绞杀两部分的。侦察如何做,我们都已经明白,可是什么是绞杀呢?
绞杀就是,在本方大部队的周围,划分一片区域。在这片区域内,只要看到敌方的探子,就一律杀掉。绞杀的目的就是,不让敌方的探子知道自己大部队的位置,而让自己的探子侦察到敌方大部队的位置。这样的话,就达到了敌明我暗的效果。
而这个时代的探子,在辽东平原,清一色都是骑兵。为什么呢?如果是步兵的话,就算是你侦察到了什么,也来不及赶回去报信啊!所以骑兵的速度事实第一位的,必须坐骑是好马,结果把骑兵弄的都是高头大马的。这些探子根本做不到隐蔽。
当这些探子看到敌方的探子以后,如果双方都在绞杀区以内的话,就会立刻拿起兵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pk。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某些作品中,吹得神乎其神.近乎于刺客之类的夜不收,那就完全就是胡吹。当然如果是在山地之类的地形,可能是隐蔽为主的轻装步兵,但是在辽东草原上,完全是速度为王的骑兵流.
而骑兵战斗这种东西,不是简单的拼人数,而是主要看马匹质量和数量,马匹数量这种东西,中原完全不是蒙古草原上的蛮族的对手,而马匹的质量,其实根据西方培育马匹的经验,农耕圈养如果科学配种的话,是强于游牧民族的放任马匹自然选择的――因为马匹自然选择和其他动物自然选择一样,都是攻击意识比较强的个体获胜,而骑兵的马匹显然是纪律第一性,遗憾的是当时野蛮人不知道这些,培育马种的方法基本就错了.
中原地区由于三百年一次大乱的关系,养殖繁育马匹的经验又因为中国轻视理科的传统无人重视,没有发展处独特的马匹繁育学,基本就是把野蛮人那种马匹自然选择当做真理――很多评书里还宣扬好马必然是劣马的荒唐理论,其实想一想就知道骑兵的马要是都性子烈挑主人,哪有那么多英雄够马挑的呢?这不扯淡么?
更倒霉的是,因为中原经济过于发达的原因,从经济上用贸易换取马匹比中原王朝自己养马合算的多,所以很多王朝干脆玩养不如买这一套,不过人家蒙古人也不傻,给你的种马显然比自己留下用的差了一等,所以中原王朝的马匹一般情况下是不如北方野蛮民族的.
这种绞杀战斗,是整个骑兵战斗中最最残酷的。理论上因如果双方的战斗意志都是很顽强的话,那战损比完全就是一比一。为什么要加上“双方的战斗意志都是很顽强的”这句定语呢?
因为如果一方的探子逃跑的话,那死神就向这个探子招手了。这说明这个探子把后背留给了敌人,自己完全放弃了抵抗。
而一对一骑兵作战之中,队形这种文明国家对抗野蛮民族的大杀器基本没有作用,而野蛮民族的马术,单人战斗的优势却无限制的放大了.
因此,当自己的探子派出去以后,军队的统帅就要做好探子大量死伤的心理准备。不过,无论探子的损失是多么的巨大,军队统帅也要坚持派遣。因为,一位有经验的军队统帅,可以从自己探子死亡的方向和密度来大致判断出,对方大部队的位置。但是这一切,都是对军队统帅和那些探子心理的极大的考验。这完全是双方意志力的比拼。
而这时候的后金军队就设置了这么一个绞杀区,他们把一个宽度五十里左右的地区,完全变成了无人区。在这个无人区内,只要是不是本方的两条腿的生物,他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死。
而辽东铁骑集团的武官们,面对草原上一盘散沙的蒙古人还好说,这些部落酋长比辽东铁骑集团的武官们更害怕死人,但是面对军纪森严,内部凝聚力比蒙古高出许多的满清来说,辽东铁骑集团的武官们就不愿意派出自己的亲兵进入无人区,进行这种绞杀战斗了。因为这些亲兵的损失,将降低他们在武官联盟中的实力。
而为了迁就这些武官,袁崇焕也不得不答应了这些武官们的要求。
再加上,后金向辽东以及关内派遣了大量的,以投降后金的汉人为主的探子。这就造成了这么一个恶果:明朝辽东军队对后金军队的动向一无所知。而后金军队对明朝辽东军队的动向是了如指掌。
袁崇焕迁就辽东铁骑集团的武官们,还造成了这么一个后果。在辽东的其它派系的武官,他们得到了小媳妇的待遇。得到的物资和军饷很少,但危险任务就要他们上。他们的心中肯定是不服气的。有些甚至闹了起来。其中闹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