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4一个烦恼,各自不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94一个烦恼,各自不同 (第2/3页)

的斗争让高高在上的文官其实远没有世袭武官的政治生命长久。

    但现在崇祯不惩罚悍然破坏法令的袁崇焕,那就证明朝廷的法令无法保护武将们的合法利益甚至最基本的生命安全――以后他就不要怪武将自己动手扶摇直上【开始玩拥兵自重、听调不听宣了】。

    实事求是的说,天启借助魏忠贤的手对文官大杀特杀,已经把万历末期被东林党夺走的权力夺回来许多.君权是大大的增强了――虽然崇祯事事都和老哥对着干,这一点倒是和老哥完全一致.

    但是大大的增强的君权如果掌控它的人很不成熟,那就是一场灾难了――崇祯想的做的,其实都是一个热血青年自然而然的想法罢了,不过看网文不顾逻辑就要一个爽没啥关系,娱乐而已,身为一个皇帝,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做事,那就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文明的灾难了……

    当然,如果现在有谁给刘策和王元雅讲十几年后,大明朝万里江山要被小小的满清征服,十几万人的民族打败了几千万人民族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事情,刘策和王元雅准会以为这人疯了.

    这两位现在想的是,怎么把这事糊弄过去!

    上报崇祯皇帝?以这位二愣子的性格,既然关宁军都已经一败涂地,让被裁军裁的七七八八的蓟镇如何能是刘白羽的对手?而且现在正好是满清即将入关的当口,保不齐就让自己去带兵把刘白羽招的兵接回来――估计还不许激怒刘白羽扩大事态,又不能对刘白羽示弱,弱了朝廷的名头……总之就是读评书读多了,还真以为没有钱粮投入就能有战斗力,一张嘴就能忽悠人呢.

    好吧,就算刘白羽宅心仁厚的给自己面子,把人还回来,这些人本来就因为裁兵而衣食无着,然后让人家再度失业还不让上岗,这不是逼着这些丘八造反么?

    就算是老天开眼,这位二愣子皇帝讲一次道理,知道两人的苦衷,让刘白羽把招的兵带走――满清入关在即,万一从蓟镇突破,这位二愣子皇帝,会管蓟镇空虚是他自己胡乱裁军的错么?只怕还是会拿两人坐代罪羔羊!

    那么,似乎装聋作哑是最佳选择?不过万一被崇祯当做是和刘白羽私通怎么办?或者被要造反的刘白羽当成崇祯死党怎么办?两者都是掉脑袋的事情……

    私通刘白羽,看起来这是一笔投资,但是历史上押对了宝同时却押错了时机以至于全家死绝的也是比比皆是啊……

    按理说,这似乎是个死局,不过大明朝八股文考试出来的官员,节操什么的是真不多,智商什么的是真的不少,甚至达到了过剩的地步……

    刘策和王元雅一商议,决定干脆写两封信,一封是义正词严的斥责刘白羽身为帝师,礼部尚书,却私自到蓟镇招募家丁,没有报备当地主官――非常的不合规矩――把近乎谋反的事情转化为程序问题,崇祯追究下来,无外乎是读书读傻了而已顶天是个丢官罢职,而对刘白羽来说,这种口径既显示了两人不是废物,同时也是对刘白羽充满善意.

    另一封则是对刘白羽未出生孩子的祝贺,里面挑不出半点违禁的话语,同时备上了一套普通的笔墨纸砚作为贺礼――任谁也挑不出这礼物的奢华,只能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过隐约站队的心思是暴露无遗了……

    就在大明朝的文官为了推卸责任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入关后的皇太极一样在绞尽脑汁!

    没错,这次入关是满洲大获全胜,但是军事胜利不等于政治胜利,皇太极头疼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为了拉拢蒙古人作为炮灰,皇太极不但让蒙八旗入关,而且还收集了大批在草原上饿的红眼的蒙古流民――结果这次进关之后,连续破了数个汉人城市,挣得盆满钵满的时候,这些蒙古流民就想带着东西回家,被满洲八旗砍了数百个脑袋才算制止住了这股逃亡风潮――然后就带出了更大的问题!

    那就是这些蒙古流民到底该归谁管的问题.按理说,应该归蒙八旗的旗主去管,可是毕竟蒙八旗才成立不久,大量的蒙古流民充实进去,蒙古人难保不起别的心思,而且蒙八旗内部也是山头林立,只怕为了这批蒙古流民的归属又闹得不可开交――当然如果蒙八旗团结一致,皇太极就更头疼了,真要是满洲人流血,蒙古人摘桃子,那让满洲情何以堪!

    “陛下,不得了了,那批蒙古流民又出事了!”蒙古尔泰骑着马飞奔过来,对着皇太极说道.

    “又要逃跑么?这批蒙古流民就这么养不熟?”皇太极算是彻底怒了,一帮子就要饿死的东西,全是靠着大清才能吃口饱饭,自己给了他们如此之多的好处,居然还要闹事!?

    “闹事的都砍了!剩下的编入满八旗当骑兵,随身的马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