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3县学的隐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63县学的隐患 (第3/3页)

孩子开蒙读书维持生计而已。县里的膏火银子又是多年发不出来――若是能一个月前就有钱米贴补,兴许他也不会死。好在自己有了刘白羽最近补贴的一百两银子,给了那孤儿寡母十两银子,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本县这里,本来文气就弱,这样又死掉了一个,虽然名额空了,自然会有人考上替补,但是本县原本读书人就不多,象这样学问合格的读书人就更少了……

    一般来说,古代凡是走上读书应试道路的人,家里不会是赤贫的状态,在江南农村,起码也得是个中农以上才行,到了其他地方,这个门槛就上升到富农甚至小地主阶层了。但是男人一读上书,想读出一点门道。就必须放弃体力劳动苦读,毕竟这一个县里秀才名额都是有限的,所谓耕田读书两不耽误只是说书先生的yy罢了,这个年代读书就意味着家里就失去了一个壮劳力,再加上笔墨纸砚这些不菲的开销,必须要变卖一些产业才行,而此时如果家中人口不多,或者遇到了什么三灾六病的,很容易陷入到贫困状态里。

    本县县里的读书人,经济状态欠佳的就有不少。本来开个私塾中产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随着小冰河期造成的百业萧条,能做着读书人梦想的中产阶级迅速减少,开私塾这种产业自然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是秀才穷,没份有领膏火银子的童生更穷,上次县考的时候,不少童生都是破衣烂衫,补丁在衣服上连成一片,斯文扫地,形同乞丐一般――而且除了秀才们要救济,童生是读书人的根苗,也得要补助一些。

    县里自然是拿不出钱来了,士绅的捐助也用得差不多了,向刘白羽开口话,受他的恩惠的太多,将来拿什么回报,所以李天才也实在没脸再去了。

    这读书人是朝廷的根底啊,沦落成这个样子,大明朝的江山还要不要了!朝廷的衮衮诸公,就没一个人看得到的么?李天才脸上带着眼泪,心里第一次出现了有些大逆不道的句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