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4【政务全书】过渡章节,可以不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4【政务全书】过渡章节,可以不看. (第2/3页)

一看高考作文成绩高的同学,有几个是文字能力不错,从事文字工作的?现实中的文章都是要求紧扣实际,言之有物的啊,这种云山雾罩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问题更大的就是八股文这套思维方式和政治结合,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八股文的思维方式不结合实际,导致整个政府办事也是空谈大义,不通实务,著名的东林党人吧,道德,气节,吹的震天响,国家的实际实务呢?比如收多少税,怎么收税,收税之后收税对象能否承受得住,这些东西人家根本不考虑,这种政府最基本的东西都不考虑,不出下岗职工李自成,也早晚会出张自成,王自成不是?

    而且正如我前面说的,破题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意味着思路不同,这在现代无所谓,配上科举时代老师就是学生爹的现实,很可能让思路问题和个人恩怨结合起来,最后激化导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东林党的问题就是斗争发展到极限的结果.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似循规蹈矩近似束缚人的八股文实际上对儒家文化的破坏时极为巨大的,顾炎武就曾经直言不讳的说道八股文的危害,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明朝的穿越者走科举,如果内部没有人脉,或者是运气好的逆天,进体制内的文官路线是根本没戏的,哪怕你八股文写的再好,不合考官胃口,那也是没戏的,八股文这东西,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官员们用来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工具,和选贤任能真的不沾边.

    所以刘白羽对于科举和八股文是敬而远之,决定走另辟蹊径的道路,八股文不是造成官员不通实务么?那好,我就写【政务全书】,一般的实务都写出来!

    我前面说了,大明朝的规矩是一等进士翰林院,三等进士进地方当官,那么实际上三等进士治理地方,实际事物水平要高出一等进士一大截了?真要是这样,那么翰林院出身的首辅不是早就被架空,甚至挤出去了么?也不是的!

    因为大明朝太祖朱元璋推崇小政府,乡绅治理,导致一个县里的正式官员也就是县令,县丞,主簿,典史等寥寥几人,根本维持不了一个县的正常运作体制,导致县令必须的雇佣师爷来帮助处理政务,而这些师爷们都是县令的私人助理,县令卸任之后就要和县令一起进退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相当于县长调离,几大局长也跟着调任,这给一个政府造成的混乱可想而知.

    而且这还不算,明朝的档案还不是国家所有,而是掌握在三班六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