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靖港 (第3/3页)
打得晕头转向,突然间,眼前硝烟弥漫,一条血淋淋、白花花的大腿从天而降,啪的一声重重砸在了他的跟前,飞溅起来的温热血水溅了李参将满身满脸,吓得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眼瞅着象没头的苍蝇般乱哄哄奔跑着的手下,被不时落下的炮弹击中,而这些房屋就如同纸糊的一般,一点保护作用都没有。
这靖港无论如何是守不住了。有了这等觉悟,李参将带头向长沙的方向开溜了。一口气跑出五里地,收集残部,除去极少数向岳州逃走的,活着的大部分都在这里了,清点人数,敌人未损一兵一卒,李参将就剩下不到千人了。
此时,四周传来急促地马蹄声,来援军了!这是这些人的最初反应?可不对啊?这才多大会儿功夫,我派去送信的这么快就到了?
想到这里,经验丰富的参将大人一猫腰就钻进了灌木丛,找个低洼地趴下来,再也不敢动了。
果然,他的疑虑得到了应验!四周成百上千的明军骑兵蜂拥而至。我的妈啊!怎么船上还能下来骑兵!就在这等惊惧声中,所有清军齐刷刷地跪在地上,缴械投降了。
在靖港外集合好队伍,李定国站在阵前的高坡上,左面是上万人的jīng锐骑兵,右面是士气昂扬的步兵,旗鼓相望,甚是雄壮。他威严的目光缓缓扫视全场,不少士卒的眼中分明有了惶恐之意。
史载:时长沙未拔,士众皆恐,定国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
“吾入湘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我与清妖,并是仇雠,今rì之事,义不图存。我等身后有岳州之敌,身前是湘潭之援兵,实已身处死地!为今之计,只有在敌军未尽至前之时,一鼓而克长沙,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
这是后世流传很久的一段话,其后,明军真的一鼓作气而登上了长沙城墙。
为什么会这样?
用徐运持的话来说,在《孙子兵法》中早就有明言:“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散地则无战。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
当时的李定国,一旦攻城不下,敌援又至,就会处于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反观孔有德驻守长沙,被战事所迫,生生将湘潭的守军悉数派出,为了填补空虚,只得将身边的北方士卒派去拱卫湘潭,而留守长沙的俱是湖南籍士卒,恰好应了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无战的散地。
为何散地无战呢?因为是自战其地,所以士兵多为本乡本土之人士,而此时,民心背向原本就在明军这边,故孔有德成军就只能依靠严酷军法来维持。而战场上以气势为先,天下没有多少嗜好战争残杀之人,一旦展开决战,远涉千里而来的明军士兵难以回乡逃命,所以惟有死战才有生路;而自战其地的守备方士兵很容易四散逃回乡里保命,两者战意相较当然是如天壤云泥了。
李定国此时虽然士气如虹,但毕竟人数不多,四周还有强敌环绕,很易导致军心震动,于是他又提出死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象这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的行为在进军湖南过程中虽三令五申,肯定还是经常发生。李定国睁一眼闭一眼装糊涂到现在,正好借用屠城之说,激励士兵死战。
理由很简单,兵士自己已经与当地清军结下死仇,一旦战败,这些士卒又如何可能远涉千里返回贵州呢?
回乡不易,一旦战败或者被俘后果不堪设想,恐怕连死都是一种奢侈了。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有了以后的辉煌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