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私访 (下) (第2/3页)
子。小陈发现自己的手很笨拙,做出来的包子居然莽墩墩的像馒头。明磊就有些看不下去,毛腰进去,站在小陈后头,开始比划起来,毕竟来自“妇女力量大无边”的时代,明磊的家务活功底比小陈强了许多。但是,在上屉之后,由于面没有发酵过,包子居然一点都不长,老实得如同小陈这个人一般没有一点点花哨痕迹。
笼屉里冒出的水汽使小屋充满一股温暖而好闻的气息。这是孩子他妈离开小陈之前的那种气息,是家的气息。这种气息离开他已经很久了,今天托雨的福,又光临到这间小屋里。小陈的眼睛有些cháo湿,明磊也感受到那个已经遥不可及的家,仿佛看到很小的时候,还住在平房,冬天的炉子上正冒着热气的蒸锅和一旁忙碌的母亲,不觉已经泪流满面。小陈同情地看着明磊,捅了捅他,一时间,俩个大男人互相看着,谁也没有说话。许久,小陈转过头,看着还在熟睡的孩子,小声说:“狗仔赶上好时候了,能不花钱识字,将来一定过得比咱们好。没有这个想头,活着还真没有个意思了。你说是不是?”明磊没有回答,拍了拍他的肩就毛腰出去了。
笼屉的香气也无声无息地传到隔壁的鞋匠老王的屋里,鞋匠往rì晴天的时候每天回来都会往枕下塞一个铜板,一遇雨天,便会摸出来,当成今天的收益,这几个或十几个不等的硬币保证他可以心安礼得地睡个懒觉,并在隔壁传来的香气中,美美地梦到家乡和他的妻子儿女们……
明磊很敬重老王,就因为一件小事。也就是三天前刚住这儿时,明磊特意和柳神仙、小妹在院子里闲聊天,那俩个一屁股就坐在青石台阶上,明磊瞅着太脏,顺手拿出看过的《广东旬刊》就垫在下面了。这时,一个带斗笠的中年汉子走过来,马上递过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先生,那个纸有字,不要坐的啦,我毛巾给你坐啦。”这就是明磊和老王的初次见面。明磊并不是高兴老王对自己办的报纸的尊敬,而是因为,在老王眼里,字,代表知识的价值,他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只有房东于大嫂很高兴,她匆匆忙忙烧好开水,洗好蔬菜,她知道,再过一个时辰,后院那几个卖甘蔗的小贩就要起床了,他们几个是最不会亏待自己的人,一准儿会叫她出去打上几壶小酒,炒上几个小菜,就这么享受一个整天,她也会因此小小赚上一笔……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于大嫂穿着家居的粗布裤子坐在门槛上剥豆子,和明磊随意聊着四邻的闲话。这时,隔壁的孙寡妇跑过来串门,都是极熟的人了,但于大嫂还是放下手里的活计,退回屋里去了,一会儿的功夫,她换上裙子出来了。明磊知趣地退开了。
这群市井小民时不时地都会给明磊带来震动,于大嫂并不识字,但也知道守“礼”的重要,明磊分明感到一种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尊重。明磊惊异于在农妇身上显示的这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好的传统需要传承和弘扬,但是,坏的呢。明磊深深感到传统的强大,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强大到可以真正改变它,自己死后,所宣扬的会不会也随着自己一起烟消云散,那自己奋斗的意义又在那里?明磊一下子体会到雨天的多愁善感,就这样放任自己沉寂在其中,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