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钢铁 (上) (第2/3页)
看出来,想着眼泪随即就再也止不住了。
明磊在惠州的两天好好思考了一下,决定摊子还是先不要全面铺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为好。于是,明磊把所有的jīng兵强将从各个工厂调了过来,准备在深圳河边打一场会战了。
明磊命令先期赶来的石匠,一个月内趁着冬季枯水期,迅速在深圳河上架起三座石桥。石匠们连连摇头,这根本不可能。明磊于是从cháo州调来水泥做为勾缝剂,并支起模板做出水泥块,很快,由水泥块搭建的水泥桥如期完工了。当然,有人置疑这桥的质量,果不其然,两年以后的一次洪水,这三座桥全部垮掉了,不过就当时而言,还是很管用的。
人类早期冶炼的钢一般都是在低温还原冶炼后再经渗碳而成,整个过程约分两步:第一步先由矿石炼取块炼铁,第二步再由块炼铁渗碳成钢。此渗碳过程中要不断地折叠锻打,以帮助碳的扩散。这样得到的钢便叫块铁渗碳钢。
当时的明代,炼钢的工艺主要是灌钢,方法多用生铁浇淋法。这种方法约始创于明代中期,因传为江苏工匠始创,又名之为“苏钢”。
灌钢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一项杰出创造,它利用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氧化夹杂较多的特点,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造成激烈的“沸腾”,而达到去除夹杂的目的。虽cāo作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这是人类古代制钢工艺中所获得的最高成就。唐顺之《武编前编》卷五说:“此钢合二铁,两经铸炼之手,复合为一,少沙土粪滓,故凡工炼之为易也。”陈chūn华说“于时渣滓尽去”,都是毫无夸张的评价。约翰•德(john day)在《史前钢铁使用》一书中誉灌钢为“后世平炉方法的先声”,也并不过分。)
明磊对这些当然很不满意了,他沿着深圳河堤的地势由低到高,建起了四座大大的厂房。地势最低的厂房是炼焦车间,用煤炼焦和用木头炼炭的方法差不多,在这里支起一个大窑,工匠们以粉煤为原料,经过碳化工艺而将煤炭炼成焦炭。
到了后来,随着水银温度计的发明,工匠们还发现碳化温度在600摄氏度左右出来的产品为型焦煤,碳化温度在摄氏1000度以上出来的产品为型焦。型焦产品可替代焦炭应用于高炉炼铁、炼钢,型焦煤可做为化肥厂理想的造气原料。当然,这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明磊参照工业大革命时期约翰·斯米顿的发明,对鼓风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他抛弃了才刚使用的、由皮革和铁制扇叶制成的风扇,用一个泵来代替。这泵由四个装有活塞和阀门的金属气缸组成,并由水车驱动。这时,明磊随口告诉众人,这由铁铸就的气缸部件,拿螺丝螺母连接就可以了。只要在大学上过金工实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