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底牌尽出 (第2/3页)
吴大嫂。这可是一两银的桃花票,算上前几次吃的,还有富裕,就先挂您账上,反正以后我们还来呢。”
一两银,吴大嫂自问自己还找的开零钱,因为胖子这些人,已经打秋风打了小半年了,一两银都未必够。小本生意,再遇上这些白衙,当然是运气不好。但今天胖子他们拿银票来填账目,这让吴大嫂不由自主的,向前走了几步。
拿起银票,大嫂认识,是已经发行过一段时间的桃花票。只不过桃花票原本的最小面额是100两,他们一直不敢想像,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拿着银票做生意。现在面额被降低到1两,他们也能够像那些城里人一般,用银票买菜了。
“够吗?”
瘦子明显要更无赖一些,尽管吴大嫂是又老又丑,但瘦子依旧用手去摸人家的腰身,这便宜占的,真是够亏本。
“呦,”吴大嫂一边躲着,一边摩挲着银票,其实不能算够,四个无赖天天胡吃海塞,一两银子哪里够?但有了这儿些,本钱算回来了。大嫂高兴的一边鞠躬,一边感谢着:
“谢谢大官人,谢谢大官人。”
“呵呵,甭谢了,知道你不够。”胖子今天情绪显然不错,一边再次伸手进怀,然后再是啪的往桌子上一拍:
“喏,这张你也拿去,以后我们哥几个再来喝茶,你让老吴给我们个好脸儿,别总跟死了亲爹似的。恶心谁呢?”
“哎,哎,您老放心,放心。”
大嫂一边应着,一边拿起第二张银票,转身进去给老吴看。外面的四个白衙,高高兴兴,理直气壮的又开始吃喝起来。
人嘛,都不是天生就恶贯满盈,能公平交易的吃糕喝茶,谁也不会强吃白食。今天他们四个人领到了工资,所以也有钱当真正的客人了,自然的,大家都很高兴。
本来他们的工资不多,南京征用他们,是不应该拖欠工资的。但问题是原版桃花票的面额过大,真金白银又都用于收购北方,所以他们这些白衙的工资,一直是空头许诺。如今好了,桃花票改版,降低面额后,四个人的薪水总共是三十两,薄薄一小沓银票,拿在手里的感觉,还是蛮沉的。
这里一句话说一下白衙,政府征用崔胖子当帮工,崔胖子再寻到自己的狐朋狗友帮自己,因此胖子是大白衙,政府薪水直接发给他。瘦子和两个少年就是小白衙。从崔胖子那里领打赏。
这四个白衙尽管无赖,但在吃喝上,还是体现了南方人的精细,大鱼大肉的很少吃,基本上以素为主。吃了三大盘茯苓糕,喝了两大壶绞股蓝,哥几个也就算饱了。胖子伸了个懒腰,借机再看看四周,因为杜绝娱乐的告示出来,所以现在的闲杂人等很少,老吴茶寮本来就不大,现在只剩下他们四个。胖子把胳膊支在桌子上,左脚翘起踩着凳子,身子探到桌子中央,小声的说:
“哥几个,昨晚临出来,我听公爷说了,政府这边准备大量发行一两桃花票,按存一分换两分的比例,只要有金银铜板,就可以立时翻番,这买卖,总是要做的吧!”
“这个?”
瘦子跟胖子时间最久,大事儿上,一直是他们两个来定。两个孩子基本属于听指挥的地位。瘦子眨巴眨巴眼睛,揪了揪自己的胡子,
“红哥,咱到哪儿找本钱啊!再者说,公爷说的光鲜,存一换二,到时候如果没银子兑出来,咱们手里的真金白银,还不变成废纸了?”
“嘘,”胖子又谨慎的扭头看了看四周,“找死啊!这种丧气话,最好别乱说。再有,公爷跟我交了底儿,那多出的一分银票,可看做借贷,到时候如果钱庄兑不出金银,就把各家员外的田产押出来,像茶园,是200两银子一亩。桑园,是230两银子一亩。咱们换的银票越多,将来得到的好处就越多。可听明白了?”
“嗯,不明白,”瘦子一双小眼睛骨碌碌转了几转,依旧没敢认可这个事情,反倒悄声的提醒胖子:
“一个是咱们根本就没钱,再说,洪承畴、史可法、马世奇、孙传庭这几位如今都聚在了定陶,以后再加进来太子殿下,这南京城,能斗得过国家吗?”
“切,”胖子满不在乎的一卜楞脑袋,“斗不斗得过你我都不用管,只要记着那茶园就可以了。至于钱嘛,”
胖子歪头看了看茶寮后厨,老吴和他的婆子,此刻正探头探脑的窥着他们几个,胖子得意的笑了起来,
“老吴这些年,家里能没有个百八十两银子?几家一凑,咱们就可以拿到几亩上好的茶园了。到时候,老吴卖的茶叶,由咱们供,卖出去的进项,分咱们三分,一进一出都是钱财,咱们也就成员外了。”
“噢!”
两个少年郎忽然兴奋起来,混街面这么多年,江湖道上有他们几个字号,董桥两盘红,就是指的崔胖子。但他们始终没攒多少钱财,能有地、有产业,再跟衙门挂kao,这可是中国混混最高的人生目标。
“可是,二分银票,咱都给老吴吗?”瘦子。
“当然不了,存一百两换200两银票。那是咱们的价,跟老吴的价,是存一百两,得120两,先切他80两出来。将来换购茶园时,也是记在咱们名下。顶多再给老吴加20两就是了。”
“哪,要是老吴知道了海底眼,跟咱们翻脸怎么办?”
“哼,”胖子眉毛一立,眼睛一瞪,“哼哼,他敢吗?”
“哈!”
四个无赖哄笑起来,随后最小的少年,起身招手:
“老吴,过来,过来,有好生意知会你嘞!”
“…”
不提可怜的老吴,如何被四个无赖折腾,先说说这番对话中所包含的信息吧:
旧党真正的理论家,不是钱谦益也不是侯恂,而是号称“江南四公子”的侯方域。侯方域前两天公开算了一个帐目:
假设国家有十个农户,每个农户每年缴纳10两银子的税赋,那么国家税收就是百两。但后来国家把税赋增加到了200两,平均到每个农户身上,就是20两银子。这时候,有人开始动脑筋了。因为国家有个财政优惠,士子、官吏,是可以免税的。因此,十个农户中,就有人通过行贿、走门子等手段,搞到了士子、官吏的身份,这样非但新增的10两银子不用缴纳了,就连原先的那10两,也全免了。
假设有两个农户分别搞到了士子和官吏的身份,那么国家的200两税赋,就平摊到了剩余八个农户的身上,平均每人25两。对于这八个农户来说,通过非正常手段寻求免税特权的需求,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强烈。长此以往,农户与士子官吏的人口比例,就会越来越畸形。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改变身份,剩余农户的税赋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直到那“最完美”假设出现:国家没有农户纳税,而只剩下5个士子、5个官吏。
于是,国家彻底崩盘。注1
应该说,侯方域的这个假设模型是非常犀利的,他准确的刺探到国家弊政的根本,那就是农民的税赋越来越大。但他刻意忽略了最根本原因:特权阶层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但缴纳的税赋却越来越少。底层百姓(农户、匠户)所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但缴纳的税赋却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特权阶层不仅可以零税赋,还可以持续扩大在手资源?
这个原因可以暂时不提,先说说侯方域通过这个假设,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吧:
“农户不知安贫乐道,只知道偷改身份来抵减税赋。国家不知道度量规矩,无限扩大士子、官吏之规模。”
这样**裸的偷换概念与推卸责任,出自一位如此风流俊雅的年轻翘楚之口,实在是人文界一大憾事。
紧接着,侯方域又根据一段史实做出了第二个假设:
说当年忽必烈接到大臣奏折,里面惊世骇俗的写有这样一句话:
“汉人于国,多而无益,望空其地以牧!”
这句话的血腥程度,是非常非常令人震惊的,反人性反得如此彻底,也算一株奇葩了。后来在耶律楚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