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二十三章:划条红线 (第1/3页)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安德烈-托尔斯泰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长时间听刘惟敬忽悠,刘惟敬也一如这个时代说书人的习惯,一拱手,
“使节可先安睡,在下改日再来!”
“大人请便,我诚挚的盼望您下次光临!我们两国的协议,还有很多未竟事宜!”
刘惟敬不置可否的笑笑,闷头收拾好随身的药囊,回身再一拱手,这才出去。留下托尔斯泰一个人躺在床上,发呆。他非常聪明,已经做出了一个准确判断:将来这个医生刘惟敬,必定是一线谈判人员。
在他看来,每个中国人都有两个原则,公事上的,和私人的。就拿郑三俊来说吧,他先把“全部北海都是中国人的”这个大原则给敲定了,这才开始琢磨“玉脉”开采的事情。
刘惟敬作为一名国家聘请的医生,他不是不可以谈论国事。但谈论这么多事情的同时,却丝毫没有个人看法,这就绝对不正常。所以说,今天这位医生所谈论的一切,都是他们事先定好的:通过武力宣扬,来胁迫俄罗斯接受中国人即将提出来的新条件。
“腾”托尔斯泰立刻坐了起来,他迅速制定了四条应对:
1.赶紧写信回国,让沙皇那边加派人手过来,两国之间这么重大的谈判,他一个人是不行的,起码要有个证人在场。
2.赶紧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这是他为祖国做的最大牺牲,将来沙皇撕毁条约时,完全可以拿这说事儿:他只是个上尉。按照你们中国人的界定。小小地七品官员。跟芝麻官儿洽谈两个国家的重大协议,这不是蒙人嘛!
3.赶紧排好谈判日程,哪些是最紧迫、最容易敲定、并且可以适当妥协的条款?互派使节、修路、通商、训练新兵、合作开矿、对北海南岸、东岸地区的主权认定。
4.坚决不能让步、不行就拖延的条款:贝加尔湖-月亮河流域的主权问题。俄罗斯人在这里太少了,雅库特堡(后称雅库茨克)总共只有133人,包括为首的瓦西里-波雅尔科夫在内,全都是逃犯!这可怎么是好?必须尽量拖延下去。
这四点想法,前三条都写在信上了,也没封口,直接托梅家的人给送回去。他也不怕中国人半途拆阅。看到更好,尤其第2条,他更无所谓。
从莫斯科到达北京,目前最快的往返时间是七个月(北京-望海堡-叶尼塞茨克-鄂毕河-乌拉尔山口-莫斯科),算上克里姆林宫地拖沓效率,再谈判就起码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段时间,托尔斯泰大可以安心养伤,并且准备好一切谈判筹码,最好再探听一下中国人的底线在那里?
然而一连十多天,刘惟敬都没有再次出现,其他官方也似乎忘记了这位俄罗斯使节。坚决不给他“探查底线”的机会!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托尔斯泰只好遵照中国皇帝的旨意,去北京各个景点游冶观光了。
他现在属于有钱阶层,每天15两银子,基本干落儿。看病、住宿、吃饭地钱。因为他身为中国境内受伤的使节。所以都是公费开支。有了这么多银子,自然可以雇佣六名工人和一辆马车,天天拉着他满世界逛,什么戒台寺、云蒙山藏教讲经坛、雾灵山修道院…,能去的都去。
闲逛期间,托尔斯泰也已经想好了前后脉络:
之前与副首相郑三俊的谈判。很多都是意向性的备忘录。远远够不上协约的规格,但必然是将来谈判地基础。由于中国人在外交谈判上的缺乏经验。托尔斯泰不仅敢于应承,甚至敢于玩花活;
但随即,一定是中国决策层察觉到了隐患!想想也是,通商、练兵、采矿、修路、划界,怎么能用一些字眼模糊的简单语句来表述?这种条约,文采是次要的,如果大白话能够讲述清楚,哪怕使用了俗语、俚语也在所不惜。
但为了给大家一个可回旋的余地,中国人充分利用了他这次受伤,选派一个基层官吏来出面接洽。这种谈判技巧,虽然很低级,但却很有效。
想通了这点,他忽然振奋起来,自己这次一个人过来,风险很大,却更可以收获意料之外地成功!
当初就是想通过护送梅道嘉回国治病,跟大明谈妥通商、借兵地事情,顺便再摸摸具体情况。可没想到,中国人的性子倒比俄罗斯还急切,居然越谈越详细,甚至连边界划定都会扯出来。
现在的沙皇陛下是个糙人,经常烂醉如泥、整日稀里糊涂、长期鼠目寸光、永远胸无大志!但太子爷就不一样了,这位皇帝目前还只是订婚而已,过了十八岁,也就是后年前后,才可以正式完婚。但少年太子的政治眼光,是超过他老爹的。当初为了避免同中国人无限期的打下去,果断决定不与中国人抢夺北海南岸地控制权,目地就是希望及时止损。
这是他们几个俄罗斯真正的“大脑”共同商议地结果,如果战争打下去,北海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而人类的天性是好逸恶劳,如果和平降临在北海南岸,则除了望海堡、采莲堡、布里亚特城之外的地区,俄罗斯在将来期间内,仍然保留机会。
在一个月前的谈判中,托尔斯泰巧妙的利用中国人在文字表述上追求“简雅、洗练”的文言文风格,为俄罗斯谋求了很多后手,还通过留在北京等候山东战役的消息,来达到继续索取更大利益的目标。
然而这就是双刃剑,自己逗留的时间越长,对方的机会也逐渐显现。既然双方已经提前迎来了外交谈判,那就谈下去吧。提前20年地谈判,未尝不是一种惊喜。
想通这些关键,安德烈-托尔斯泰开始专研起中国人的宗教政策了,三坛大会留下了很多文献,国家也公开刊发了很多书籍。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他甚至开始学习写汉字了!
就在这位精力过剩的使节,做好一切谈判准备的同时,大明君臣。也在紧张的忙碌着:
首先,立刻安排人手,组成理藩分议大臣(亦即外交委员会):郑三俊(主笔)、杨嗣昌(划界)、卢象升(法理)、熊文灿(财税)、吴三桂(军事)、梅道嘉(商事)、刘惟敬(出面)。
托尔斯泰的出现,让中国人对国际邦交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之前地派使,大多是宣扬天朝上国的威严。再就以出使为借口,去寻找直接开打的理由。但现在全变了,通过谈判来完成战争才能达到的目标,正是一种提高。
所以中国古代选派使节的模式,渐变成外交谈判,人员选派的两大标准“气节、博学”。也将增补第三、第四条:利益、知兵。本次即将开始地谈判,将包含多重目的:重商主义、文化侵略、资源勘察、地形考证、情报搜集。
其次,托尔斯泰的三条报告,中国人当然给拆阅了,托议前三条。也是中国人可以迅速接受的条款。至于托尔斯泰没说的潜台词,大家也做了推演。以杨嗣昌、吴三桂的阴损性格,很多比较见不得光地条件,也已经想好了。
往返路途需要七个月,完全是因为俄罗斯境内普遍存在哥萨克匪帮,而且还是在民间自行探路的基础上(一路摸过来。中间还有冤枉路);一旦新丝绸之路的路线选好。沿途有兵卒护送,目标清晰。则往来的时间将缩减到4个月左右;而海路来回,时间最快也要一年;
那么为了保证“新丝绸之路”的顺利搭建,就必须保证信使安全!着令李定国选派精英骑兵200名,随行护送。并且把“托议”给誊抄了五份:一份留在北京,供分议大臣参考;一份留在望海堡,让李定国会同哈伊戈尔参考;三份由护送地骑兵携带,一旦梅家仆人殒命,则仍可以保证信件送达莫斯科。
第三、时代变了,该是中国人拿出一个“固定形象”来面对世界了,每个优秀民族都有其固定地标签(尽管是虚假的),像法国人的浪漫、意大利的奔放、英国人的保守,只有形成约定俗成的面孔,才可以形成特有地民族认知。并在将来地谈判中,不会因为误解而激怒对方。
那么中国人的形象应该是什么?从容。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泰山变火山,面不改色沏杯茶。
当然啦,从容就意味着推崇按部就班,因而有时候显得效率低下;浪费大量时间来针对各种程式细节、盖章环节来制定出一个“万世规范”;即便这个规范灭绝人性、忽略个人情感,但仍然可以被中国人忠实执行;服从忍耐、愚忠愚孝、勇于牺牲、谦恭得更像是忍气吞声;基层人民乐于将属于自己地权力奉献出去,而拥有这种白来的权力的人,通常会变得狡诈贪婪,并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从内心中敬畏上级的命令,但很多时候都会夹杂进自己的私货;全部中国人还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的儒家文明是最好的文明,并总自认为别人应该跟他们一样,对儒家产生痴迷。
等等吧,这种种侧面构成的立体形象,将使得中国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