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大通商时代 (第2/3页)
全天下到处都是玄青子的原因之一。间谍是否有代号,这在中**事历史中,很难说是不是有旧例。但化名这种现象,却一定是存在的。《水浒》里面给晁盖他们假借宋江的亲戚去给他送金子,就是使用的化名原则。
而玄青子又恰恰是天下皆知的情报局正使,所以只要有“玄青子”出现的地界,锦衣卫是需要稍稍回避的,毕竟大家也都知道吴三桂的脾气,好么,当年敢矫诏卖了袁崇焕,谁知道这位真神会不会给自己来个先斩后奏啊!
所以,玄青子为代表的军情系统,人早来了,而且卓有成效,却一直隐忍到田雄要图穷匕见的关键时刻,才悄然出手,一举扭转时局。至于“金牌玄青子”与“真正玄青子”之间有多少差别,那就是仁者见仁了。
这是第一个疑问,想通了第一个,也就是想明白第二个:为什么张煌言会默许自己来处置田雄?
张煌言跟他探讨过很多次,也都做到了开诚布公。现在咏归城担负的任务很多,进入国家行政管理系统是体现国家权威的当头重任,这点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拦,田雄为了私心闹事儿的下场只能是死。
所以,如果张煌言凭借“接收大员”的身份公开处决田雄,是行政代军管是否可以顺利实施的标志。但这种法理审判,容易引起士卒哗变。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咏归城目前还担负着第二个重要任务:输援土耳其。
这几年西洋人、南洋人进来的太多,这些家伙根本没有家的概念,到处溜达,到处停留。在这点上,东西方人确实有很大不同。以那个滥赌鬼马得功来说吧。
小马哥自嘲自己是:“走到哪,死到哪,埋到哪。”
这是小马认为自己缺德事儿干得太多,所以只能成为沦落异乡的孤魂野鬼,终究不能魂归故土。
但西方人似乎没这个概念,这些人就跟一群耗子似的,到处乱窜,到哪儿都还挺欢实。死了之后,在坟头插个十字架,他们就都上天了。这真是让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传统。
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的高流动性,创造的最显著结果,信息高效流动。
黄得功其实很有一些语言上的天赋,早年作战需要,他学会了蒙语、满语。最近几年商队众多,他也学会了一些罗刹语、阿拉伯语、包括哈萨克一带的多种方言。
在这种情况下,他很轻松就摸清了欧洲的大致历史沿革。
先是土耳其人崛起,建立了伟大的奥斯曼帝国,中国旧有的丝绸之路彻底断绝。这个起因同样是宗教。
欧洲人对丝绸、茶叶、瓷器的偏好是难以理解的痴迷,之前国内商家把这些货物最远运到阳关、酒泉一带,然后在那边就地销售给阿拉伯商人,这些秉承先知圣意而四海经商的族群,将商品打包后,运往欧洲贩卖,赚取高额差价。
本来这种模式很好。毕竟中国与欧洲之间,横亘着无数的高山、浅滩、沙漠,但后来出现了宗教战争,西方人与阿拉伯人产生了世仇,加上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过程中,抢占了西方人大量的地盘、人口和金钱。
于是欧洲人发觉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再沿用阿拉伯人担当东、西方贸易中间人的旧有模式,等于他们自己花钱给敌人富国强兵,然后再反过头来被敌人从军事上击败自己。得不偿失。
正是这个原因,才引发了西欧诸国开始从海上寻找通往东方的另一条道路。并由此开启了人类大航海文明。所以前些年的南洋,就相当于当年的阳关、酒泉,成为东西方海洋贸易线的中转集运港。
然而由于当今崇祯皇帝小朱的出现,他所扶植的南洋诸帆,不仅成为国家的最大财源,还形成了新南洋殖民模式。且最为重要的是,西欧新教集团为了获得战争资金,主动与东方人合资成立了海盗共和国,这个迄今为止最大的世界海洋运输集团。使得西欧彻底垄断与东方之间的海洋贸易。正是基于这点,新教国家提前五年结束了宗教战争,彻底臣服旧教势力。
然而欧洲人的内讧,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奇观,东欧、中欧、北欧诸国,眼瞧着西欧人因为跟东方人做生意捞的风生水起,自然开始寻求其他途径。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恩怨太深,差价过高,于是他们便开始通过俄罗斯人,开启了北方新丝绸之路的建设。
托尔斯泰关于新丝绸之路的构想,就是来自于此,他没跟中国人说这么透彻,但不代表中国人就永远被蒙在鼓里。所以黄得功很清晰的把握住了这样一条脉络:
通过海洋,西欧开始强大,并打败了东欧。东欧则希望借着俄罗斯的过境贸易,来实现己方的腾飞,这点没什么可置疑的。挡人升官,莫挡人发财。有钱一起赚,又不是什么坏事儿。
但这里有个小问题,欧洲人虽说内讧搞的风风火火,但这些人在对外时,又统称自己为欧洲人,这就不好玩了,西欧、东欧都通过贸易强盛之后,对中国的利益是否有好处呢?
早前北京方面,是考虑到俄罗斯与自己接壤,并且通过托尔斯泰察觉到北极熊的胃口很大,这才定下来“输援土耳其,牵制俄罗斯”的基调。
可问题是打仗就是在打钱,单靠国家这么每年输送点儿人力、物力的,是甭指望土耳其人能有什么大起色的。
黄得功首先是爱国者,其次他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再次他是独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