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八章:想好了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八章:想好了吗 (第2/3页)

那么如何才能够既让拉达克雄踞克什米尔,又可以始终为中国之刃,就需要政治家们好好梳理一下。眼下国内乱子太多,诸隆臣更倾向于保守型国策。而正在此时,借着输出农耕技术,从技术上给予拉达克支持,让对方能够做到自力更生。同时,农耕技术这东东,你说它高科技吧,确实说不上。可你要让一个从来不种的民族,上手就可以高产,那还真不是什么容易事儿。利用技术优势控制对方的经济命脉,这当然是性价比绝佳的选择。

    其次,国家借着物种输出,而将农耕文明繁衍出来的文化精髓,向外沿传播。这当然令人振奋。但最重要的是,全面合作,就意味着绝对控制。我派遣了这么多人到您那边,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常驻军,将来可以伸缩自如。最好还产生通婚现象,等时日久了,这克什米尔地区,说不是中国人的,他也得姓汉。

    道理简单,却需要有人提前想。有了想法还要有魄力去操作,有了动力之后,还要在方式方法上做好斟酌。先送种子,然后安排参谋总部的情报局人员过去,先不忙着推广,仅仅在小范围播种,等到甜头被广而告之,再假模三道的去跟人家说:

    “国内有成熟的农户,因为做生意失败,无地可耕,要不送给你们当奴隶吧。”

    奴隶不具备任何威胁,拉达克王国便于接受。但谁说奴隶就不能是间谍?他们都是带着任务去的,在克什米尔地区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心中永向天朝。私下里国家发给特勤补贴,明面上毕竟是天朝过来的人,即便是奴隶,生活质量也不能太非人喽。

    一个长达百年的“种子计划”就这样由太子提出、完善、整理成型。同时也意味着,国家接班人的培训,初见成效。

    “行了,”想通了内里环节的小朱,很高兴的挥挥手,放孩子们去玩了,“这些礼物朕都留下了,慈?的礼物由你亲自去送。”(儿臣遵旨)“其余人的,让礼部整理成册后一并送过去。孙澳民(孙承宗太孙)的礼物最好,赏文房四宝。其余人嘛,各锦带一条。”

    “谢皇上伯伯(父王、父皇)恩典。”

    一群小猴子的嬉闹声,差点鼓破了小朱的耳膜,太子慈?内心激动,表面平静,随后施礼告退。望着慈?的背影,小朱欣慰的笑了起来,他能为国家培养好下一代的接班人,这是他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了。想到此,抬头望着蓝蓝的天空,前几天阴雨连绵,今天才放晴,就如此清亮,让人心旷神怡。再低头时,就又回到目前的吵乱架风波中来,小朱不由得回顾了自己的执政生涯,最后的结论是:

    如果说,在正式场合互相指谪是明代文官的特征之一,那么由于皇帝本身的失误,而促使“早朝辩论大会”渐进成一场又一场波及到“庙、江湖、草莽、街巷”的骂大街比赛,就成为他身为皇帝任期内的主旋律了。

    这个结论让他感觉挺解恨的,身为中国权力的最顶点,他付出的代价非常沉重(起码他自己这么认为),如果不找点儿由头给下面的人添点儿乱,心理不平衡啊!

    前两天北京一直在下雨,以至于原本有些燥热的天气,变得有些阴凉湿冷,这让一直微循环障碍的小朱,感觉很不适应,他的脚又变得冰凉冰凉。坐在上书房中,他想起了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夜,年仅八岁的绯儿,过来给他暖脚。那情那景,留在回忆中,分外的温馨与浪漫。

    想到了绯儿,就不得不想起阿萝,第一次乾清宫召寝,因为他的失误,让阿萝的双腿,麻木得连路都走不了。但却丝毫不能掩饰阿萝的鬼灵精怪。且由此展开了长达十八年的爱恨情仇。

    昨天的连绵雨丝,就很像他与阿萝的恋爱,寒冷中透出温暖,浪漫中些许刺痛。此时此刻,仍被禁锢在香山鬼见愁的阿萝,是否也会趁着这艳阳蓝天,想起了自己呢?

    “启禀皇上,杨阁辅宫外求见!”

    王坤腻腻的声音,轻轻响起在耳边,让小朱的心神回复现实中来,杨嗣昌上门,准没好事儿。

    “启禀皇上,臣有一事,要报与万岁。”

    “…”

    小朱没搭话,而是先摆手让王坤滚蛋,太监最喜欢听墙根儿,而且最不能保守秘密的就是这个王坤。随后臣二人返回上书房,小朱歪歪扭扭的往椅子上一坐,随手点了点旁边的凳子,但杨嗣昌挺直腰杆,动也不动。

    “呵呵,”小朱懒洋洋的笑了一下,“杨先生果然与别人不同,钱谦益、贺逢圣会立刻出言警示朕要注意礼仪。洪承畴、卢象升他们则假装看不到。唯独你啊!”说话间,小朱已经正襟危坐。

    “唯独你,既不说话讨朕的烦厌,又要这般笔直的站着。唉,臣之礼,朕守着呢!”

    “臣不敢,”眼见皇上坐好了位置,杨嗣昌很痛快的跟小朱并排坐下。随后一拱手,

    “皇上,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您可曾见过?”

    “?,”小朱愁眉苦脸的看了看杨嗣昌,心说这大杨没事儿吧,最近他为了实现边区政府化管理,针对很多功勋卓著的武将进行饬斥,非但成为“乱骂”事件的重要导火索,更是已然得罪了天下武林。现在好么,居然动脑筋动到了吴应熊的头上了。吴三桂虽说人品差劲,但能力出众,而且从军人角度,他这种杀伐决断、智巧百出的性格,是非常符合军人胃口的。所以谁都动不了也降不住吴三桂,只有小朱这个万岁爷才有这个资格。杨嗣昌嘛,有点儿玄!想到此,小朱准备劝劝杨嗣昌。

    “先生最近不写游记了吧。”

    “嗯,”杨嗣昌一愣,他很聪明,但不像洪承畴灵活,一时间搞不明白小朱的意思,只能顺口说下去,

    “回皇上,臣最近一直在看《徐霞客游记》,确实不写了。”

    “呵呵,您的《武陵争渡记》可以说是千古佳作,徐霞客的文笔不如你,但他的书,注定会比你的文字传的广,你可知道为什么吗?”

    “臣不知。但臣想,若要世人以文知我,不如让天下知我能政。”

    “唉,”小朱点点头,杨嗣昌这点公心,谁都清楚,但毕竟性格有缺陷,太容易伤人了。

    “徐霞客性子随遇而安,让他的足迹遍布天下。先生若是太过执着,恐怕余地会越来越小。”

    “臣谢皇上。”杨嗣昌忽然长身起,施了一个大礼。作为一个为了心中理想而不惜手段的人,皇上此言,更像是一个多年老友在劝慰自己。有没有效果不提,这中知己的感动,已经让他满足了。

    “算啦,算啦。说说吴应熊吧,他今年才十七吧。”

    “回皇上,正是。而且,也未娶妻。”

    “哦,晚婚晚育嘛,挺好的!”

    “…”

    皇上经常胡说八道,杨嗣昌很了解,可如今刚说两句正经话,就来这么一下子,杨嗣昌使劲眨巴眨巴眼睛,才把思路给拽回来。

    “启禀皇上,吴家有意让应熊迎娶孙诚的女儿。”

    “哦,什么?”小朱吓了一跳,立刻精神了,“夏儿今年才六岁,他吴应熊想干什么?”

    “回皇上,不是吴应熊想干什么,而是吴襄与吴三桂想干什么。”

    “…”

    其实由阮大铖开始的这场大乱骂,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体中国人在小朱的带领下,拜托亡国亡天下的噩运之后,针对如何“走向明天”的道路选择上,进行的一次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