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梁山奇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七章:梁山奇迹 (第2/3页)

三位再次推演之后,现在要按照程序,来向慈炯做一个详细汇报,因为尚在清晨,懒惰的慈炯还没起床,所以暂由阮大铖出面接待。

    这小老儿察言观色地本事,实在天下第一,仅仅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就很快判断出僧帅、仲帅这两个称谓有问题。

    所以他的称呼,非常正常。越正常,越容易引起好感,就连曹平安,都对阮先生尊敬有加。

    接过茶来,很是领情的感谢着:“多谢阮先生!”

    “呵呀,曹帅客气了!”他们所在的房间。是一个里外套间,因为昨天下午才盖好。

    现在充满了新鲜木头的味道。整体风格简朴而又舒适。外间摆了一张长条桌,又窄又长,十几把不带靠背的方凳散乱于桌子两侧,白色带有节疤的桌面上,摆着一个硕大地紫砂茶壶,和十几个素胎仿成化缸杯。

    一幅色彩鲜明的地图,将西侧地整面墙壁都遮盖起来,地图上面,按照这个时代地习惯,用白色的马头、红色的箭羽、黑色的小人。

    还有青色的城墙与山头,来标明战斗单元。房间的另一侧,有两扇可以垂下窗帘的窗户,现在正四畅大开,使得光线和空气都非常良好。

    窗户两侧,悬挂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弓、弩、穆刀、箭壶、金顶枣阳槊……。

    申甫、曹平安、冀乐华并排坐在长桌西侧,从他们的位置,刚好可以看到窗外,一队队的士兵。

    手拿武器注视远方,还真像那么回事儿!通往里套间地门朝外开着,绘有海棠春睡图案的竹帘只拉开半幅,能够看见一双小脚,正在来回走动,显然,是可馨姑娘,正在服侍朱慈炯穿行头。

    “嗯咳。三位将军,”阮大铖明明心中焦躁,嘴上却故作轻松:“今日探营,成效几何啊?”

    “哦,是这样的。”冀乐华既是定王护卫。又是申甫老战友,所以他是双方沟通的重要渠道。

    “刘良臣曾在武学深造,早年又在辽东军中服役,行兵布阵,很有章法。但以我观察,这次他有些过于托大。布下区区几艘藏兵舟船,就想镇住我等。好逼迫咱们于陆面上跟他决战。是以刚才请示僧帅、仲帅后,梁山倒也好说。”

    “好,好,蛮好,蛮好!”阮大铖一边连声说好,眉开眼笑,还兴奋的直搓双手。

    “啊呀,这行军布阵,还要仰仗诸位,老夫一介书生,能跟着申帅、曹帅,还有冀将军身边历练,真是三生有幸呢!”三位将军没搭言,只是矜持的端起茶杯喝水,他们知道阮大铖的心思:北京方面的旨令已经好几拨了,国家为了替申甫擦屁股,可谓是煞费苦心。

    最令阮胡子他们感觉不爽的,就是孙传庭要来督师。所以,几位大通营高层都希望在孙传庭到来之前,能够打一场胜仗。

    因为从政治角度上说,在孙传庭到来之前,是否发生过战斗,是军事指挥权的重要依据。

    原本申甫他们确实有过和谈地想法,刘良佐、刘良臣两兄弟没追求、没理想、没原则,只要价格合理,他们一定会投诚。

    但以阮大铖为首的几位高层,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关闭了和谈大门。不过要说起来,面对割据军阀,能打就最好打一下,打服了之后再招降,忠诚度上会更有把握。

    最后由马世奇亲自拍板,让大通君子营东进齐鲁,与北山东的天雄军尽快会师。

    但法理道理上说的再漂亮,也要一场一场的去把阵仗给打下来,否则说什么都没用,所以申甫、曹平安、冀乐华究竟制定了什么样的战术,阮大铖非常非常感兴趣。

    “呃,几位将军,”眼见三位将军低头不语,老阮忍不住开口试探:“既然梁山好说,为何这般情态?”

    “呵呵,”申甫一笑,

    “现在梁山驻兵两万,我们却多是新募乡勇,士气上不好太乐观!”

    “可是,军备粮饷都已足额发放,此间绝无亏空,他们凭什么不能死战?且有助国平叛之大义,定王招……”

    “啪”冀乐华拍了一下桌子,吓得阮大铖立刻收声。其实老阮心里面也十分清楚,乡民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加入军队。

    让才赴沙场的士兵去拼命流血,简直跟无耻没有任何区别。但他是政客,在那卑鄙肮脏地灵魂中,从来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华叔,”这时候朱慈炯从里间出来了,三位将军连忙起身施礼,但小慈炯立刻双手连摆。

    “大家坐吧,以后不用每次都起身。”

    “谢炯哥儿!”

    “啊。不谢。不谢!”趁着众人寒暄,可馨姑娘已经用残疾的右手,端起紫砂壶挨个倒茶。

    所有人都点头致谢,唯独慈炯因为习以为常,看也不看小姑娘,只是坐在阮大铖的旁边,开口询问:“我昨夜看书,军中向有劫营之计。现在咱们八营人马到来,那刘良臣会不会劫营?”

    “这个嘛,且请放心…”曹平安不比申甫、冀乐华。他看见王爷还是很激动滴,所以很有表现欲,

    “僧帅安置的营盘,虽然没有围栏,但于防区上,做得极是妥当。况且梁山并非什么险地,他能固守便罢,若想奇兵制胜,只有败得更快!”

    “哦!看来是我多虑了,想来三位将军能安稳喝茶。自然是成竹在胸了。”

    “不敢,不敢,炯哥儿说笑了。”中午时分,日头晒的人昏昏欲睡,但大通君子营地阵势,已经摆好。

    先锋营,自然是侯马总兵柳国镇,他地半营精骑。一直没有做补充。两千名百战老兵,排成一字长蛇。

    紧随其后的,是阎应元带队地沧州火枪营,列二龙出水鹤翼型。这两拨攻击队列,都采取要广度不要深度地原则。

    目的就是给后面的新兵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其中。因为沧州是练武之乡,所以申甫招募时。

    一直以复合兵种来组建,既可以施射火铳,也可以近身肉搏。再后面是三营新兵组成的马蹄形(u字形)火枪防卫圈,带队的军官分别是:姜世襄、陆正先、许尔安。

    巨大的三条环线,围护下炮兵和中军。中军只有数百人规模,分别是:200名周王府兵,现在算定王护卫了;200名曹平安的亲随,骑兵;100名张缙彦的亲随,火枪兵;150名阮大铖、董祖常、越其杰这三位君子的跟班,押运散碎银子地车队。

    申甫做为武学校长,没有亲随,只有十几个传令兵。在中军正前方,是炮兵营方阵,以武学娃娃军为主,配合一部分心灵手巧的乡勇,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攻击地面敌人,而是要为水路攻击打通道路。

    水塘那边是两个营,陈明遇带队的白洋淀水师,陈天伦(曹平安的护卫长)带队的乡勇营。

    冀乐华率领许尔安、张缙彦拼凑出来的一营河南老兵,另有安排,他们要穿插到梁山背后做偷袭。

    申甫的通盘设计是:首先,大通营的新兵比例太高,根本完成不了地面战斗。

    那么充分利用老兵资源,并依赖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来实现

    “水陆并进,背后偷袭”地战术,就成为攻取梁山的唯一方法。新兵要想成长为老兵,最初的几场阵仗,一定要打顺仗。

    顺仗不全是胜仗,有时候虽然输了,但练兵效果反而会更好,因为士兵学会了如何正确的保护自己。

    具体来说:拼消耗的时候,尽量让老兵顶。胜将余勇追穷寇的时候,换上新兵;打扫战场、掩埋尸体的时候,多用老兵。

    收获战利品、清点俘虏时,再换新兵;穿插敌后时,用老兵。呼应合围时,用新兵;拿着刀枪去近距离肉搏时,用老兵。

    躲在火炮、火枪、弓箭后面远距离射击时,用新兵;逃跑的时候,一定用老兵带队和断后,既可以保住得来不易地军队种子,也可以尽量多的带回新兵。

    这样的顺仗多来几次,正常淘汰掉那些确实没有当兵天赋的平民,一支铁军也就正式形成。

    其次,战略战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能调动敌人自乱阵脚,是将军能力地最佳体现。

    地面拿出五个半营地规模,阵型设计也是尽可能的往大里来,本身刘良臣就打算在平原上解决问题,如果倾全力来打,则水师那边、偷袭那边就都可以奏效。

    如果刘良臣死守不出,则利用步兵前移,把火炮射程尽量靠近水塘东岸,为水军登陆做好辅助,火炮这边必须要打出效果。

    最起码,也要把刘良臣地滩头阵地给清理干净。火炮技术,在徐光启、申甫、薄珏这两代三位先驱的不懈努力下。

    目前确实达到了一个高度,不说指哪打哪。扫出一条

    “干净”的通路是毫无问题。这样一来。如果水面登陆顺利,地面这边的攻势也趋于顺畅,则刘良臣一定会调兵绕道侧击,这时候,率队穿插的冀乐华,就将发挥伏击威力。

    而刘良臣只有两万人马,多调动几次,他的人手就不够了。这就是变化,只要在变化中,应对及时。

    那么这场战斗,起码是不败。刘良臣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