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第一良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十二章:第一良将 (第1/3页)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第十二卷第十二章:第一良将

    一天之后,已成往事

    申甫早年僧人出身,所以他的宿舍,仿庙宇形制,长、宽、高都是一丈,用两层木板垫高地面之后,房间就不再有任何附加结构,除了一面墙的书架和几个蒲团之外,就只剩下一张矮脚长案。待在这么个房间里,人的心理上会感觉空旷一些,冷清一些。

    在这间精舍之内,正有两个人盘腿而坐,吃菜喝酒。

    尚在盛夏的酒席,荤素搭配,色彩艳丽,而且全是凉菜:卤味豆腐干、腌制酥黄鱼、咸香煮花生、重味酱牛肉,还有芥末拌的白菜心。

    赏心悦目的菜品,再配上大马锡桌面,气氛可谓是亲切而友好。

    一身锦斓袈裟,光头赤脚的大和尚,正是大明武学祭酒申甫。另一个青衣小帽,剑眉凤目,正是大明参谋总部少卿周定方。

    “呵呵,定方贤侄,你可认得这锡杯上的花纹?”

    “哦?”周定方略略一顿,随即摩挲起手中酒杯,仔细观瞧。一旁的申甫,则笑眯眯的审视着他。

    周定方是当今周皇后的亲弟弟,奉国太子的亲娘舅,申甫大咧咧的称呼人家贤侄,可是够得上大不敬之罪了。而且辈份也错的离谱,申甫跟黄得功是老战友,黄得功曾在贺虎臣帐下效命,虎臣之子贺赞与孙诚是好兄弟,孙诚又跟当今天子是连襟儿。这么算下来。申甫最多最多,当一句大哥也就是了,没道理非要充大辈儿。

    但申甫必须做这个试探。他要看看周定方的格局器量!面对一个吃肉喝酒,口出不逊的花和尚,国舅爷究竟是一种什么态度?

    要知道,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不过是老江湖地做派。真正的从容之人,当忍则忍,不当忍或忍无可忍之时,反击更显得光明磊落?

    “许是鸢尾花,”周定方先看仔细锡杯上手工打磨的花纹之后,方才开始反击。

    “曾听人说,他们西洋人也有花语。鸢尾花似乎有兵事昌盛地意头!不知申兄所见如何?”

    “呵呵。”申甫微笑着点点头,光头一闪一闪,泛着光芒。

    行政上。周定方是上级主官。管理上,周少卿前来传旨督战。申甫顺嘴胡说,如果阿周假装没听见,就证明这是一个城府极深之人,此类人往往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只能共患难。不得同富贵”,将来有得是官司要打。当然。立时暴起更不好,虽然以周定方国舅和少卿的身份,即便当场翻脸,大和尚也得受着。但如此一来,就落了下乘。

    根据周定方的反应,申甫才好决定,以何种方式,将胸中韬略一一道明。世间很多事情,都可以照此办理。

    当下周定方的反击,不伤颜面,又给双方留有余地,而且是在回答完提问之后,显得既博学,又潇洒。于是,申和尚仰天大笑!

    “今番申甫以主将身份征战沙场,自当殚精竭虑,为国分忧。只是仓促应战,未必能速战速决。怕就怕后方有人掣肘,既然有少卿这等人物在,申甫安心了。”

    “嗬嗬,”周定方连忙一举杯,“如此,定方便敬将军一杯!”

    申甫是炮战专家,但他的成才之路非常曲折而又科学。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寇京畿,花和尚机缘巧合,以一套车、马、炮联动理论,获得天子垂青。但最开始仅仅让他编写战术指导小册子,以旁观者角度,去领略战争真谛;

    然后安置在天津武学,一面培养娃娃军,一面继续专研火炮战术;直到时机成熟,才让他以副将衔随军征北。

    征北诸将黄得功、曹变蛟、李定国、白文选可谓是全明星阵容,对手虽说是纯粹冷兵器的蒙古军,但战场智巧,也是举世闻名。申甫在征北军磨练的日子里,收获的经验值,相当于打掉一个**oss!

    就这么一步一步,申甫最终成为中国炮兵史上的传奇。

    不过,再怎么传奇,起码到现在为止,他仍然没有被军界中的多数人所认可。以至于这次出战,甚至有国中无大将,秃驴做前锋地揶揄之词。原因有二:

    在这个时代,战争结果,并不取决于火炮。铁骑、劲弩、水师、锐卒,才是战场上的主角。而且任何时代地战场上,炮兵始终需要其他友军地策应和保护。这在一些传统将领看来,需要主帅分心操持的兵种,实在是可有可无。

    而且这家伙也有点儿太不拘小节,早年间穷得吃不上饭,混在庙里当假和尚,这当然无所谓。程咬金还吃过霸王餐呢。但既然国家送赏官品,就手还俗不就结了?可他偏不!

    时至今日,申甫依旧和尚装扮,天天顶着没有受戒香疤的光头四处招摇,看得大家心里面这叫一个别扭!更过分地是,他身边有两个女弟子,平日里缁衣示人,同样光头。非但如此,妙真、妙圆两位比丘尼,竟然先后给申甫生下了三个孩子!!!

    这,这简直太有伤风化,太令人发指了!如果不是当今天子一贯不着调!就像申甫这种佛门败类,早就被砍头浸猪笼了。

    因此,尽管申甫的军功,在整个大明军界,那也是从前面数的。尽管申甫身为军校校长,培育出桃李满营盘。但他在一般的军人心中,算不上什么猛将、勇将、大将、智将,甚至连儒将都算不上。

    请注意,是一般的军人。内行人眼中。尤其是在黄得功、吴三桂这样指挥过多兵种大会战地统帅眼中,申甫地作用和能力,值得期待!

    吴三桂人品不咋样。但赞他一句知兵,恐怕没人能够反对。在曹文诏身体羸弱之下,以申甫为第五阵主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选择。

    换句话说,吴三桂前后一共提了两条建议:速效之策,是希望国家全面放权;正兵之举,就是册封申甫为:

    “奉诏加授广威将军,巡视诸省兵镇总招讨,天津卫指挥佥事”。

    最前面是散阶,其实就是军衔;最后面是实领官职。正四品;而中间部分,则是明确地职权范围。总招讨意味着两大权力:调拨各路兵马权。临机应战指挥权。

    在边军不入关地情况下,申甫就成为理论上的内地兵马大元帅。这在这个时代里,可不是什么好彩头!太过敏感不说。关键是责任重大,一旦战事失利,他的大光头不保倒也小事儿,拖累国家被旧党窃据,那可就麻烦了。

    因此申甫今天请周定方吃饭。目的就是要详细阐述自己的作战计划。

    天津武学的规模不算太大。但马、步、水、炮、弓、铳,诸兵种具备。申甫这次各带500名学员出阵。

    武学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有勋贵子弟,有外藩王孙,有军队推荐,当然还有流散孤儿。这些人当中,申甫最倚重后两类。前两类中的佼佼者,大和尚也不会漠视不理,但说句实话,确实没报太大的希望。

    这里面有个原则,凡是满七年毕业的武学学员,最低也是领从九品勋阶的将仕佐尉。换算成战斗单位,可以指挥一队50人。

    这么计算下来,申甫带地这3千名学员,相当于15万大军。这正是军官培训系统的好处所在,别看平时没多少人,3千人不过是小场面,但遇到危急时刻,瞬间扩张地速度异常惊人。

    但申甫并没打算这么做:

    “少卿大人,”申甫开始掰着手指头算数,“如今北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