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三坛大会 (第3/3页)
乐也!”
“…”这回小朱可没同意,因为这条跟温体仁的建议是重合的,而且之前已经知会过他们,显然,熊文灿有争功的嫌疑。
见皇上不置可否。熊文灿立刻机灵的一拱手,退下去了,但在坐下去地时候,冲银行行长姚明恭一使眼色,姚明恭立刻起身。
“启禀皇上,臣前日听**使团先行之人说起,他们藏区不喜银票,希望国家赏赐时,能否以红货代替!”
“嗡!”文华殿内起了一阵声响,大家都在心里臭骂:这个姚明恭果然不学无术。
‘红货’是江湖用语。虽说还不是盗匪的黑话,但也算得上俗之语,现在是个什么地界?
文华殿啊!这么高规格的场合下,姚明恭居然在满嘴跑火车,确实值得鄙夷!
书说简短,等大家伙捏着鼻子跟姚明恭讨论完银行的事务之后,杨嗣昌就没好气儿的打发他滚蛋了。
倒是贺逢圣,还是很客气的冲他拱手相送。姚明恭原属于东林外围,因为成为大员隆臣,又是银行行长。
也就有些飞扬跋扈起来,所以。原本就看不上他的杨嗣昌,更加看不上他。
倒是贺逢圣,风度还保持的很不错。由此也能看出来,贺逢圣的人品,确实不错。
后续的讨论,就是谁来当总协调人地事情了,这个任务,职位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合适,只能从众卿中挑选,最有名气的卢象升又是个传统派士人。
所以只有熊文灿是最佳人选了。
“好啊!就由熊卿家为总司礼吧,从今日到三坛大会,还有百二十天,诸位卿家可要携手共济。万万不可有误!”
“臣等遵旨,臣等告退!”上午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诸位大臣出去时。
看到了站在院子里的马世奇,大家都连忙拱手行礼,很多人都羡慕的想:“难不成马郎要与皇上共进午餐吗?”呵呵,他们猜测的没有错误。
小朱前几天发火之后,自己也挺后悔,当马世奇重新修改了上海港的建置之后,这种愧疚心理更加强烈,那么弥补的唯一方式,就是赐宴文华殿了。
“呵呵,马世奇,你的上海府,乃是大明沿海18卫港的切记要立下规矩,万万不可懈怠!”
“臣遵旨!”
“嗯,你地新议朕看过了,确实不错,但为何造船厂要放置在南京呢?”回皇上,长沙国防院的宋应星大人,日前造作了螺旋赤铜地材料,是以臣想,除非南京,否则其他所有的地方都不合适!”青黄铜作为螺旋桨的主原料,只有一个原因:铜是所有金属中,海下生物吸附效果最差的!
如果换作其他金属材质,微生物寄生过多,很容易造成海难。宋应星研发的大螺旋桨,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尽管还是人力驱动!
但不要忘记,铜也是目前大明货币的主要原料,如果不放在史可法的鼻子底下,那可太容易出事儿了。
其实马世奇的汇报,也是有潜台词的,那就是马世奇希望提醒皇上,注意一下郑家和左家地动向。
宋应星是在左良玉的地盘上搞得发明,生产厂却在南京!郑鸿逵治下的广西省拥有两家造船厂,最新式的螺旋桨却不给他生产!
这样地安排,证明马世奇为首的新文臣,已经对这两家内地军系产生了戒备的心思。
但马世奇偷眼观瞧,却发现皇上正在闷头喝汤,根本就没有反映。只好也端起面碗准备喝汤,却又被皇帝打断了。
“马世奇啊!你最近忙活政事,反倒没有什么发明了。”
“启禀皇上,”马世奇连忙放下面碗,拱手回答:“自从马郎酒风行之后,小臣方才知道,原来蒙古那边竟然有马奶酒,时间长了,小臣拙荆,居然被朋友们换作马奶,是以,再也不敢发明了。”
“哈哈,马郎配马奶,倒也是绝配嘛!”虽说皇上很没礼貌,但旁边伺候地杨春,依旧没敢接话茬,他比曹化淳或者张彝宪,要谨慎的多。
甚至还把头一低,刻意避开了马世奇那比较郁闷大红脸。
“哈哈,呵…嗯咳!”眼见自己的笑话没人接,小朱讪讪的憋回了后面的笑声,正色的问了起来:“听闻孙樉身子不好,可有此事?”
“回皇上。多谢陛下关爱,内人确实有些水土不服,是以身子一直不爽利。”
“唉,征召天下人,赴天涯海角,多少水土不服之人,身疲气损。说起来,都怪朕这个皇上啊!”
“臣等不敢,为国为民为君,都是吾等本分!”
“哎。话虽如此,但朕于心怎忍?这样如何?孙樉便留在北京吧,皇太嫂那里,一直想收她做女儿,如今若是成行,又多了一双外孙女,岂不是美事吗?”
“如此多谢圣上优容!”
“天下之人几何?朕顾不过来,只能在分内做个私情罢了。”
“那臣也要多谢圣上!”
“你脸上地疤痕倒是很帅气嘛!”呃,皇上跳跃性思维的谈话特点,马世奇是很熟悉的。
但他的脸仍然又是一红,这是他刚刚到上海府的时候。上一艘船实地考察,结果被一只猫给抓的,当时船长吓的想杀猫谢罪,但被马世奇给阻止了。
海船上通常会养一两只猫的,为的是抓老鼠,以及水手们解闷用的。马世奇之前知道这些,加上他性子大度,所以也就没让船长杀猫,但没过多久,天下闻名地马郎马府尹被猫抓了的段子。
就四散开来。眼见皇上也拿这事儿开他玩笑,马世奇还挺不好意思。
“启禀皇上,猫儿乃是灵畜,小人定是那里做的不对。才被抓的。”
“哈哈,你如此一说,这倒有趣了。那朕便在每艘海船之上,册封一只猫为大将军吧,猫儿抓鼠解闷,也算是为大明海事立有功勋,今后凡是新水手第一次上船,都必须向猫儿行礼。”
“如此,臣便代这些猫儿,谢陛下恩赏了。”
“不忙不忙,猫儿的年饷朕是不会出钱的,便命令各船的船长,每个月保证人家吃一顿新鲜的鱼肉吧。”
“吾皇仁爱之心,臣感佩于心!”
“…”君臣二人的谈话,似乎偏离主题很远,但不用担心,正是因为没有谈及,才更加证明新计划的可行性!
马世奇确实招人稀罕,听说内阁两位大佬因为上海港地修建项目吵起来了,皇帝又因为国家没钱而发了一通邪火,马郎连忙连夜修改项目计划书,将希望国家分步修建的初衷,改为一批一建。
也就是说,项目再多,也分成几个小项目,每次随报随批,虽然实质上仍然是分步筹建,但形式上地改变,对于政治来说,也是重要的。
这样一来,既满足了杨嗣昌的要求,也维护了贺逢圣的面子,还让皇帝下了台阶,确实是高明。
但更高明的,是他这次力主上报的项目:灯塔之议!上海港其他的工程可以缓建,但灯塔必须先行!
每个港口做四个灯塔,岸上两个,海中两个,连同停泊台一起形成工字型,用来指引航道,安排进出港的调度。
同时,海上的灯塔通常建立在暗礁处,也就避免了进出港口船只的危险性。
每个灯塔编制六户,每户出一个男丁,一共六人来充当灯塔守望者。每班两个人,每三天换一个人,始终保证有一个人在塔上连续守望。
这样就等于15天一个循环,干天,可以休息9天。9天地休息时间里,灯塔守望者可以干点打鱼之类的工作,贴补家用。
灯塔执灯人是终身职业,死去或者重病,可以上报到港口,由自己家里选出的接班人顶替上去。
所有港口户民,男丁可以在港口干一些帮工、打鱼、领航、装卸的工作,女子可以负责一些辅助性地工作,比如分拣鱼虾、修补渔网、浆洗海员的衣服、制作食物等等工作。
修建灯塔的工人,则是马世奇通过田怀找地,西方海员对于海洋的理解,此时此刻,是超越了东方的,所以修建港口引航灯塔,只能是欧洲人,这点没什么可不满的。
因为高达35米的灯塔,对于基座的要求是迫切的,为了规避海浪的冲击,必须通过运算得到应该的曲线,这个技术,目前的中国人并没有掌握!
只不过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罢了,比如飞檐斗角,天圆地方等等,整个四座灯塔的修建费用,也不是很多,就是光源比较麻烦,但好在映清辉镜坊已经出现,用多面涂层反射镜作为聚光的设备,也是事半功倍的。
而且为了避免长期燃烧明火酿成火灾,灯塔火点修建了三层,分时段燃烧。
海船也将根据港口人员的安排,分时段进出。1/2|跳至!~!【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