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混乱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二章:混乱开始 (第2/3页)

5名。

    门阀子弟的名剩余的,才是凭借考生自己的真才实学去竞争,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但140名单中的次序排定,就非常公平了。要知道这些老家伙都是大佬。

    平时互相之间有谦有让,但要真惹急了,谁也不会怕谁地。于是大家商定,前140的排位,完全按照才学进行评定,谁也别蒙谁。

    应该说,这种科考名额地大争夺,在极其有个性的明代,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从最早刘三吾独取南士,而被朱元璋臭骂一顿开始,关于名额的争斗就不绝于耳。

    甚至,就连正德这个最瞧不上制度的皇帝,居然也兴致勃勃的参与了一次制度的确定,并最终将进士名额定在了300左右。

    所以真别瞧不起武宗这位可爱的小聪聪!期间还出现过因为争执不下,众位内阁大臣的女婿啊,儿子啊,先后成为状元的可怕案例。

    曾经还施行过南、北、中三种试卷,结果因为难易程度不一致,居然闹出某大省,哭着喊着要成为中省地笑话。

    到了如今,虽说人数统一了,试卷也统一了,但幕后的争夺,却一如既往。

    这次也同样如此,虽说这次中榜选手的名字很古怪…特用进士出身,可终究是具备国家权威的高级别统一考试,并且中榜后可以直接安排实职赴任外省,虽说都是化外苦寒之地,但吸引力仍然是超强滴。

    所以名次地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其中,几位种子选手的比拼,吸引了全部的目光:—黄道周受钱谦益之托付,公开推荐了那位闹着要改名地小帅哥,金圣叹;夏允彝的宝贝儿子,夏完淳;马世奇的好朋友,堵胤锡;戴羲的好朋友,张煌言;周延儒受阮大所托,杨文骢的儿子,杨鼎卿。

    史可法的堂弟,史可程。陈子龙的故交之子侯玄瀞;陈洪范的故交之子张东海;钱谦益受郑芝龙所托,要帮扶已经拜他为师的武举细柳郎,郑森(成功);(以上排名分先后)1、2、3一共是九名种子选手,不过其中很多人都是牵强附会被拉进来的。

    比如史可法吧,老史这个人,性子虽说比较柔和,但是非常正直,所以要他开口为子侄谋私利,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偏偏钱谦益等人,为了能够给自己多留出一条后路,早就定下了通盘考量,史可法的堂弟史可程,一定入选。

    其他堵胤锡、张煌言二人,马世奇(上海府尹)、戴羲(雪溪先生)两人,也都差不多,张煌言的老师戴羲。

    压根儿就没来南京,因为戴羲风湿病患了,当奴隶的岁月,给戴羲的身体造成了太大的伤害,所以戴羲一直在杭州那边养病呢。

    堵胤锡与其说是马世奇地学生。不如说是马世奇的门客,而身为座主的马郎,自打来到南京,除了按学生之礼,尊敬拜会了老钱和老周两人之后,就一直躲在姜世襄的道观里搞科学研究呢。

    海上风浪太大,很多航海图是要刻在木板上,才能永久保存。因此‘防水图纸研制’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国内这方面的造纸专家,只有姜世襄一人。马世奇当初就跟姜世襄合作推出了‘蟾衣影纸’以便发行纸币。

    现在更是闷头搞发明了,您说说,马世奇能出面帮堵胤锡说项吗?不过好在,钱谦益是一个很有审美品味、也很爱惜羽毛的人,由他主持下的南京大考,起码不会偏差太多。

    再加上这些青年才俊的人品、才华、风骨、家世都是个中优秀,也不好太乱来。

    所以大家才做了这么一个约定,这些孩子的名次录用,一定要真刀真枪地比试一番。

    您瞧瞧,这么复杂的政治筹划。时间当然很漫长,而且地点的选择上。

    也要尽量做到掩人耳目。所以,大家选择在考前一天的一个筵宴上,方才正式确定下来。

    这个筵宴就是复社骨干吴梅村,为了族弟吴志衍即将赴任庆天府成都知府,而举办的大型告别酒会。

    庆天府管辖的地界非常广阔,云贵川三省,地势复杂,居民、文化,都各不相同。

    再加上又有沐天波(云南沐王府)这样的勋臣,周定方(周皇后兄长)这样的皇亲。

    所以一般来说,属于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但国家现在的号召力还是蛮强大,并且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吸引士人去西南地区建功立业。

    成都知府按照原有级别,不过就是四品左右,但因为旁边开建了庆天府。

    成都知府,就变成可以直接加授中议大夫地优职,这样一来,前途还是有保障滴。

    做为江南大族的吴家,自家子弟赴任成都,自然要大张旗鼓地摆摆场面,而这样的送行酒会,能够请来整个江南的名士名流,也是之前没能想到的,原因除了几位大佬需要一个大幌子,好聚集在一起商量事情外,还有另外一个小小的原因:明天就要大考了,很多人都要乖巧的停止娱乐活动,很简单,那边学子在考试,您这边吹拉弹唱,不找死一样嘛。

    所以凡是不参加考试的人,都过来了,什么复社五秀才、江左四公子的,能过来的都过来。

    明天开始,要连续三天的停止娱乐活动,所以大家都抓紧了最后地机会,正所谓:‘红销帐中香留枕,梦里青帘任卷舒’唉,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但考前一天,注定是纷乱而又忙碌。史可法是个很认真的人,雨刚下,他就急了,着急忙慌的来到考场,您想想,贡院有上万间房舍,整整200年地不饱和使用,那得破败成什么样子?

    但今天居然就没漏雨,可见老史之前主持的修葺工作,得有多到位!

    “好啊,好啊,‘玉露银丝入怀中,凤阙丹阶铸文名’明日大考,今朝飞琼洒扫,果真是好兆头啊!”

    “大人为了学子,而不顾风雨,下官等感佩!”雨虽不大,但史可法的衣襟也还是湿漉漉地,他来的匆忙,没打伞,如今站在雨中,抒发着为学子、为国家的磅礴情怀,更显得身边的那些从人猥琐了,一个个都跟落汤鸡似的。

    长官不打伞,他们自然也不敢打伞。

    “吴仁杏,你切记一点,明日库房多备些柴炭,我怕湿气过重,对学子们无益。”

    “是,下官谨记。”

    “韦君梓,你现在就去国子监那边,道周先生为了防止学生风寒,备下不少药品,速速取来,明日学子们进场后,每天免费熬三碗汤药。”

    “是,下官这就去办。”

    “怀安,雨停之后,立刻找人把积水清理干净,再多点一些蚊香,不得有误!”

    “是,老爷!”

    “布璋忆,卷纸怎样?”

    “大人放心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