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科技之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三章:科技之光 (第2/3页)

袭吧。”

    “臣遵旨!”这番对话中,卢象升没再接茬,因为他说的已经挺多的了,再搭言,就属于贫(嘴)了。

    果然,小朱见他没出声,很满意的点点头,又问了一句:“袁崇焕这四年来,一面帮着吴三桂周全调度,一方面,屡次上表请辞,一年中,竟有四、五次之多,这件事儿上,卢卿家你又怎么想?”

    “呃,启禀皇上,吴三桂矫诏行事,虽难掩其罪,但此子终究年轻,实乃宏才与隆功兼具。国家这边,还当多加敲打为上。至于执着之人,当不可强命以之,为臣者,因年高而请致休,也算从容寻常之举。”

    “呵呵呵,呵呵!”小朱干笑两声,没说话,转而,像是刚刚醒悟一般,略带歉意的说道:“唉呀,当年六艺传授,朕当称一声先生的,经年未见,本该让你详解新法,偏被朕拉着说了几句闲话,还望先生勿怪啊!”

    “臣不敢!”卢象升背后的冷汗开始消了,皇上亲自策问,这对于臣子来说,既是天大地荣耀,也是天大的风险。

    刚才这那里是闲话呦!毛文龙、袁崇焕、吴三桂,那个是小人物?又貌似轻松地谈及了住房来源的问题,这简直等同于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好在,皇上的称谓,终于变为‘先生’,并且提到了他的新法,卢象升也就清楚知道,自己这次算是通过‘测试’了。

    …站在国家的角度,所制定的每一条政策,都可以看做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但‘魏论’‘杨制’‘熊策’,包括史可法的‘国地两税’、范景文的‘移民新省’,无论编写的再怎么花团锦簇,都没有脱离一个窠臼,那就是由社会精英主导。

    在特权阶层内部,进行资源分配。而‘卢法’却开天辟地地,将平民阶层拉到了桌旁,谈判地对手,变成了六个:士林、贵族、地主、商人、军人、平民。

    这里面,军人比较特殊,军人在入伍那一刻起,就同这个社会签订了一个契约:社会供养军人,可以让他们在不事生产的前提下,养家自足。

    条件只有一个: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因此。在面临社会财富再分配时,只要改革结果能够保证军人地合理需求,军人就不应该对此产生干扰。

    这也正是毛文龙、郑芝龙、吴三桂、孙诚等人忽然明智的选择低调的根本原因。

    毕竟在这种谈判之中,照顾军人情绪地觉悟,大家还是有的。无论何种政体改革,军人必须是置身事外的,这点毋庸置疑,也不再深入探讨了。

    士林、商界、地主、贵族这些人都属于社会精英范畴,让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在平民面前低垂下高昂地头颅?

    确实比较难。适当的让步一定会有,但主动出让?则势难成行!况且。

    就是小朱自己,也感到了寒冷和惊悚。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在儒家的治国理念中,国家皇帝法律,这三者之间原本就是相互独立的,只不过始终没有一个正确的制度来实现罢了。

    而瞿式的‘大诰院’和卢象升的‘土地分级’,刚好就是这个‘正确的制度’。

    财富决定地位,财富决定权力,将天下资源按皇产、国产、族产、民产划分;并且彻底解放仆人,不再是任何人的财产;再加上‘司法独立地**院’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隐晦的黑色幽默。

    同时期地欧洲。即将于明年登基的小瘪三路易十四,在几年后,就会说出那非常著名的豪言壮语:“我是皇帝,我也是国家。”而在东方的国土上。

    中国的君臣,居然通过半公开的方式,来探讨‘国家皇帝法律’的事情!

    !!不仅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进行了实践性探讨。还会在几年后,由黄宗羲在理论上,进行完善:“君臣之分,名异而实同……君为客,为天下经营……民之天下,而非家天下。”等等等等。

    所以,为生民立命、为国家立产、为天下立法,根本目的就是让国家正式向着‘政治实体’渐进,皇帝也逐步向着‘政治象征’靠拢。

    当然,这个远大而又辉煌的政治目标,在现在地情况下,是不可能很快实现的。

    但照此发展,不出百年,皇再具有‘主宰国民’的权力了。这种内在的精髓,不仅卢象升提前看到了,小朱也看懂了,将来一旦施行,全天下地士林,也必将全然明了。

    因为,谁,也不是傻子。而在传统文化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卢象升的新政,无异于引火烧身。

    …就在卢象升、温体仁、崇祯皇帝小朱阁下,继续在文华殿热烈讨论地同时,另外一场讨论也在进行。

    似乎已经淡出视线好久的徐光启,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决定。

    “银英,你替爷爷拟奏表,就言搓呢机、赶毡机,需入国产专营,切切不可公示天下。”

    “是,爷爷,那这陀螺水罗盘呢?”

    “此等物件虽然精巧,但寻常仍有替代的法子,与其藏私,不如明示开源。”

    “…”这里要特殊说明一下,徐老先生一共四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是举子、士子官,虽说属于小吏,但养家糊口是没问题了。

    四子虽说身体差、本事差,但架不住生了个好闺女,嫁给承天府同知唐栋,是皇帝指婚的女二号。

    这今后的日子,是不用愁了。只有三房的孙子徐尔昆这边,身后尚无着落。

    老徐在崇祯八年(135),他73高龄的时候,就曾经大病一场。病愈后,虽说有点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但人们依旧按照传统习惯,对老大人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祝福:‘自古有云,73、84,去。

    老大人能挺过73就一定会活到84的!’但自然的脚步,却并不是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今年79岁高龄地他,自知大限将至,特意把最喜爱的孙女徐银英找来。

    一边口述一些心得,好让孙女帮忙写下来,一方面,也有安排后事的味道。

    这两年来,老徐的口齿一直不清,只有长孙徐尔默,孙女徐银英能够听明白,一个曾经那般聪明绝顶的人物,真到了这样境地,确实令人很难接受。

    但好在祖孙之间的会话。并不受影响。

    “爷爷,礼妃娘娘一直盼着穿衣镜,如今这端容镜既出,您真的要送给汤若望他们,而不是宫里吗?”

    “是,爷爷没什么东西留给老朋友的,这镜子就算最后的礼物吧。”

    “嗯…好…”这时,徐银英忽然打了一嗝,不过别误会,徐银英可是四品的诰命恭人。

    不会不懂礼貌地,只不过她怀孕了。被肚子里的孩子给顶的。征西军后年献俘,但皇帝有旨,诸军将领,可以轮番归国休假。

    去年孙诚回国考试,今年就轮唐栋回来了,小别还胜新婚呢,更何况这几年不见的小两口了,当得知徐银英怀孕的消息后,唐栋立刻去找皇上辞职,希望照顾好自己的老婆。

    徐银英比不得田小蔷。为了照顾爷爷,为了照顾父亲,她只能留在国内。

    整整六年的两地分居,到今年才怀上孩子。自然所有的人都跟着高兴。

    皇上先是拍着胸脯保证,一定照顾好徐银英。随后俯下身子拍着唐栋的肩膀,吸着鼻子哽咽:‘唐将军为国为民。

    辛劳若斯,朕很感激啊!辞职,朕理当应允,就是心里不舍得啊!不过,也罢…’说道这里,皇上还假惺惺用左手掩面。

    ‘皇上知遇之恩,唐栋万死难报,前日辞职之请,求万岁能恩准小臣收回!

    ’小朱这个流氓皇上,原本就等这句话呢,连忙用袖子一抹脸,把唐栋给扶起来了。

    呃,还是回到徐光启的这间小屋子吧,徐银英已经写完奏表,挺胸抬头地把奏表举到爷爷面前,徐光启看完之后,闭眼休息。

    一旁的徐银英放下奏表,顺手从怀里掏出一小块糯米糕,坐在爷爷床边吃了起来。

    她害喜不是很厉害,只是总想着吃。徐光启鼻子还算好使,睁眼看孙女又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