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秋天的印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二章:秋天的印象 (第3/3页)

一个政权下,都不可能不出乱子。

    更何朱定的班子名单,其实并没有正式公布,他只是抖机一些名单上的人员,给提前安排具体工作了,比如吴珄,一道旨意过去,希望老吴能够核定一下北海省内的土地级别。

    大家就立刻知道了,北海行省第一任总督地人选,已经出来了。要知道,论政治预判,臣子的能力要远远超过皇上的。

    更何况小朱这位皇上,又确实不是一个严谨细腻的人。所以。在半公开情况下,大家全忙活自己事儿去了。

    交接?怎么交接?现在公开交接工作,就等于你在妄自揣测主上。这可是不赦之罪。

    再说了,交接工作也得是旧官主动提出来才行,或者皇帝下了明旨,新任官员才好去理直气壮的交接。

    没下旨意呢,新官就去搞交接工作,不被骂成猪头才怪!所以,这段时间内,很多官员都在忙着失踪。

    杨嗣昌、卢象升、熊文灿、李邦华为首的外地官员。都被拽到北京来了。

    北京这边,已预料将被外放的京官们。也都忙活着打包搬家的事情。以至于,朝野上下,中央地方,空位极多。

    大家当然也不想这样,但新政,新政,跟重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偏偏十四年颁布的新法,实在太多,以至于很多职位上。

    出现了主官不在,新官为了避嫌,也不好意思出面牵头,结果政府的执行力。

    彻底停滞下来。至于说,现在朝政地无政府状态,小朱知道不知道呢?

    答案是。还真就不知道。他那还美的直冒鼻涕泡呢。因为他最近他忽然觉得很清闲,早朝上,好多官员都告病不来。

    而国事清闲,无为而治,对于一个以懒散为最高追求的君主来说,是最佳局面。

    他还想当然的设想,后世的政体,也没天天开会嘛,会少了,办事效率也就高了嘛!

    所以,他真的不清楚,他的一些列不着边界的举动,其实已经使得国家,走向了一个歧途!

    既然最近冷冷清清,小朱索性偷懒,把休朝的时间,基本定在了隔一天一次,到了沐休日,还要顺延!

    当然,小朱每天是坚持去文华殿的。但最近地文华殿上,只有一个人在陪绑!

    老实本分的梁廷栋,虽说已经定下退休地命运了,但他每天都坚持去文华殿的内阁值房,只不过写出来的票拟,全然不着边际。

    在这种两头不靠的情形下,很多人就都开始了胡乱出牌。跟皇帝比较亲近的,不用每天上朝了,就隔三差五的写点儿补充性建议,提交上来,又偷懒,又买巧。

    更多的人,都得过且过的喝酒、品茗、泡小妹妹!还有少数人,则迅速蜕变成贪污的硕鼠了。

    这些年,小朱对贪污的治理,还是满见效果地,一个是高薪养廉。一个是动用义师这样的民间力量来监督。

    加上小朱的性情比较宽厚,很多人确实不好意思再贪污了。知恩图报的心理,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是属于最高地道德准则滴。

    但这世上的事儿,就是这样,一旦出现了真正的大漏洞了,一些人地心思,自然就活泛起来。

    这些人,属于在皇上这边,还说的上两句话,但仍属于权力中心之外的人员。

    平时没机会,现在机会来了,那还不赶紧的,抓紧捞啊!其中,属新科状元魏藻德,最为典型。

    他的策论,不仅让他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郎,还使得整个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同时,状元郎先生,还拥有了贪污的便捷条件…中书舍总目舍人。这个职位属于新出来的官衔,所以魏藻德的任命,不用交接,直接赴任。

    从行政隶属上看,是归通政司管辖的。但现在因为大家忙着以交接为借口偷懒,所以,魏藻德,就成为最有实权的人了。

    通政司类似办公厅,中书舍类似秘书处。通政司使,属于九卿重臣,刚才说过交接的问题了,在没有明旨的情况下,前后两任通政司使,都窝起来不出现了。

    在这种真空政权的情况下,中书舍便成为短期内,最关键的部门。而魏大人,则成为第一个当仁不让的硕鼠。

    “你想为自己的行省多要点财政拨款?行啊,国家新老28,拨款老鼻子去了,只要皇帝首肯,自然不难办到啊!”

    “哪。还请魏大人多多帮忙啊!”

    “不急,不急。”看着魏状元的这个神情,中国的官场哲学,再次发威。

    银子,也就哗哗的流向了魏先生地腰包。呃,不对,是一张张的银票,飘进腰包。

    呵呵,改革的阵痛,形容的是国家受益的同时。一部分人受损。而大明崇祯朝改革的阵痛,却是国家遭受损失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遭受了更大的损失。

    只有少数的人才获取了高额的收益。说来也够恶心地,这个‘少数人’只有一个人——大明新科状元,翰林院编撰,在任中书舍总目舍人,魏藻德。

    按说,以魏的才学,原本不该这般下作的,可偏偏这事儿就发生了。以至于,官场闲人。

    造了顺口溜出来。

    “老阁老,小阁老,找来找去不见了。偏偏新科的状元郎,好似个元辅在值朝。”

    “东巡抚,西巡抚,查南查北找路途,你忙着上山去烧香,我忙着打包来京都。”这个顺口溜,对国家的形象,那是相当的负面啊。

    杨嗣昌等人。最近也都来到北京了,但他们为了避嫌,没敢往前面凑,整日里。

    无非就是相约几位知己,登高望远的游玩。而顺口溜,自然也把他们囊括在其中了。

    如果温体仁在任。这事儿也不会这么严重,但谁让他没事儿来了个‘以死明志’的?

    搞得皇上耍尽了一切的妖蛾子,来打消他为了整顿吏治而求死的念头。

    所以今天,温体仁决定再表一次态度,那就是:“皇上,臣不想死了,臣想好好地活下去,只求您让我回内阁,完成交接工作也成啊!”

    “呵呵,”小朱一副欠揍的笑容,叫温体仁还是心生感动地,

    “温先生快快请没说不让你办理交接啊,况且,这**院的修建,也嘛!”

    “皇上,三狱合一,势必要释放一些犯官,可臣实在不愿意做这个好人,您还是找别人来做此事吧。”

    “…”小朱逼着温体仁主持承建**院的工作,其实也是想借此来弥补他跟外臣之间的政治分歧,可老温这次还挺犟,明摆着送过来的好人好事儿,他就是不干。

    “算啦,温先生,于今太平无事的,朕看你也用不着交接了,还有三五个月就过年了,到时候再说吧。”

    “…”温体仁哭笑不得,愣愣的想了想之后,一拱手,君臣二人也就默契的不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了,转而看起烫样来。

    在安定门内东侧五百步的位置,也就是国子监的西北方地位置,将修建一座最恢宏的法庭。

    现在的叫法是大诰院行府衙门,但后续的叫法,一定是**院,这将如同‘巴士底监狱’一般,成为国家力量地象征,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大诰院,同时也是法律权威的象征,甚至在遥远地将来,可以上审昏君,下问黎民。

    孙茂霖设计,梁九制作的烫样,做的很精制,这属于一个三进的院落,构建上按照现在的习惯,前庭后府,先说后府。

    后府从样子上看,是个两进的四合院,南院落较小,是大理寺的办事机构。

    一共24房间,回廊连接,有大有小。正卿、少卿的,足够他们丫坐的了。

    北院落很大,是守卫、杂役们的居所,档案的存管库房。再有就是用来临时关押犯人的地方,北院外墙到城墙之间,是一条宽宽的夹道,原有的居民一概迁走,这里将成为军事禁区。

    同时,不是有个三合一的监狱嘛!就建设在北院落正中间的地下室,一共14间大牢房,呈木字型,排列在地下。

    院成四方,而居中关人,既符合‘困’字,又符合‘囚’字。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典型的东方思维。

    前庭就显得比较特别了,法庭外围用四面高墙圈护,里面是个巨大的半圆形建筑。

    正南门的大街上,一左一右两个巨大的告示牌,东面的,张贴即将审判的时间表,可以允许民众购票旁听。

    西面的,张贴已经宣判的判词,如有必要,还会展示决定审判结果的重要证物。

    主体圆形建筑中,有一个最大的主审判庭,近似于小型的音乐厅,三层阶梯状的座席,围成半个圆圈,中间二百平米的长方形,是横排的座席,后半部,也就是南端是家属座席。

    前半部,也就是北端,是讼师(律师)的席位。进接座席的北边一点的是审判区,审判区同是200米左右,东边是被告席,西边是1/2|跳至!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