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秋天的印象 (第2/3页)
错,可最近这几年,国家一直就这么干的啊!他不过就是完善补救而已,算不得新法。”
“吾皇圣明,这幅如何?工笔花鸟。”
“呣,不错,这谁家孩子?”
“新任银行正使,姚明恭。”
“姚明恭地字本就不错,还真是家学渊源,大善!”眼见皇上一笔一划的写上这俩字之后,温体仁试探的问道:“皇上,既然大诰院可行,哪三狱合并之时,恰逢‘献俘大赦’是否要释放一些人?”
“那是自然,”说着小朱随手把一个‘烧饼’图给丢到一旁,一边轻轻的哼了一声:“日前,南京通政(司使)施邦曜上书,希望朕赦免倪元璐。温先生不会连这点小事儿也要管吧?”
“臣不敢,只是,吾皇当听闻过《铡美案》吧?这倪元璐在老家明明有原配陈氏,却让小妾王氏冒充继配,行走两京官场。这‘败礼乱法’就不能算小事啦!”
“唉,温先生,这样地人,朕不用就是了,何苦非要置于死地?再说了,朕也是为先生着想,积累些福缘,你才好于鸿儒社讲学嘛!”
“臣…叩谢吾皇!”温体仁是彻底崩溃了,他开始还依照性格惯性,想整整钱谦益的两位小弟。
现如今,却是皇上在想办法替自己圆场面,老温不崩溃,难道画西瓜的孙小弟崩溃?
老温崩溃之下,也就顺利同意了小朱地想法,通过筹建大诰院,就是国家**院,彻底走上司法独立地治国路线。
只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审判庭与监牢是在一起的,因此。锦衣卫诏狱、大理寺监牢、都察院押所,也就三合一了。
剩下的刑部大狱是分管民间刑事、治安案件的。因为事情顺利。皇上提笔,在十几幅的涂鸦上全写了个‘良’字,之后很高兴的又想起什么来。
“对了,前一阵儿范西礼送过来一份图稿,朕这就找人回去拿,温先生等一下啊!”
“臣不敢!”嘴上说不敢,温体仁心中还是很高兴的,臣子等皇帝是应该的,但皇帝这略带歉意的恳求,叫他很激动。
可等他看到图纸之后。就有点闹心了,他以为是欧洲人画好地法院成稿呢,其实,就是一个双螺旋形制的楼梯设计。
也就是说,他温体仁,要想办法把这个楼梯安置在法院之中。这他哪会啊!
不得已。温体仁找来了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两位建筑设计大师,工部梁九、宗业孙茂霖。
梁九还好,人很传统,也挺老实,跟温体仁的配合,还算默契。孙茂霖就不一样了,刚画就的图稿,能立刻说不好,当面就抢过来给撕了,把个温体仁快给烦死了。
更要命的是,孙茂霖用过的东西,都太香了,香的老温这么个略有自虐倾向的人都受不了,您说‘她’得有多香!
按温体仁听皇上的解释,这‘双螺旋楼梯’地设计,是西洋一个叫做‘达芬奇’的大神,众多天才发明中地一种。
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当两个人围绕同一个圆心分别上下时,可以看到对方不去。
一旦设计到法院中,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效果:“两扇门,一左一右,不同的门,通往不同的地方,要么有罪,要么无罪。就看你如何选择。说的是门,其实预示着人生道路。”把人家法国国王行宫的结构,挪到中国法院之中,这事儿也只有小朱能干出来。
而巨大的双螺旋楼梯,非要安置在歇山顶的东方建筑中,这事儿,也只有梁九才能完成。
只不过,中国建筑首次初现了‘平顶’的规制。并且木石料的比例为28,以石头为主了。
这,就是温体仁盖房子地来龙去脉。好不容易,今天,是烫样定稿的日子,梁九因为还有海关港口的设计要交活儿,所以就没过来,况且大清早的送过去,这早朝搞不好要罢,梁九可不愿担这个‘罪名’。
孙茂霖地身份特殊,加上老温烦‘她’身上的香味,所以进宫时间,成心坠在孙姑娘的后面。
当温体仁拎着装烫样地木盒,来到文华殿门前玉阶上的时候,浑身香腻腻的孙茂霖一边跟着几个小太监说笑着,一边溜达过来,见到‘仁兄’孙姑娘很惊讶的说:“呦,温阁老,您可算来啦!”
“…”温体仁无语,心中一阵庆幸,‘多亏吾皇不好此道,否则,嘿嘿嘿。
’心里瞎琢磨,嘴上也没客气,直接一翻白眼,冷声哼道:“皇上呢?”
“回阁老,”一旁的小太监可不敢像孙茂霖这么疯,连忙一躬身:“回阁老话,皇上马上就来,已经传过话了,今天休朝一日。并且请阁老中午留宴值房,因为下午还宣了卢少卿入觐,所以希望阁老下午也在。”
“卢少卿?山东卢象升?”
“正是!”
“呣,如此,多谢公公了。”正说话间,外面进来一堆人,皇上来了。因为要节省开支,宫中裁撤了不少,所以仪仗也不是很讲究。
年轻的君主,在御辇上,就高兴地冲温体仁招手,老温连忙一躬身往旁边一侧身,以迎接皇上。
还不忘斜眼看看,那位孙姑娘果然行的万福礼。温体仁心中想笑,同时又很想骂人。
皇上身手还是很不错的,轻快的跳下御辇,潇洒地来到温体仁面前,
“温先生。法院的设计烫样出来了,是吧?”
“吾皇明鉴,确实是烫样已出。”
“好啊,好啊,最近国事好冷清,都没什么事儿,快进来吧。”跟在皇帝身后往文华殿里面走,温体仁心中思忖:‘一会儿,是该提醒一下皇上了,最近这些外僚实在不像话。
居然都不干活了。’…呵呵,新政新政。全国上下可不是只有‘魏论’‘杨制’‘卢法’‘熊策’这四条的。
例如鼎鼎大名的李邦华,就提出恢复‘一条鞭法’,只是因为有了卢法,所以才不被采纳的。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的官僚中,还是有一些很不错的人滴。但接下来,就有些恶搞了。
因为熊文灿跟官场关系不错,所以熊策的一些要点,很多人都清楚。于是乎,有很多人都站出来建议国家。
将一些关键部门,从原有的六部之中独立出来,像什么矿业司、水利司、林业司、漕运司的。
也有要求合并地,大理寺、锦衣卫诏狱、刑部大牢这三家三合一。统一归大诰院管理。
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这些条从提出来,就骂声不绝,熊文灿拆分的。
都是新兴行业,很多利益团队都还没渗透呢,这正是熊文灿的聪明所在。
但其他人就显得有些笨笨了,谁也不愿意自己一觉行来,自己的下属成平级的同事了!
于是,当时间的脚步,逐步向着崇祯十五年迈进的时候,朝堂之上,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
这事儿的起因,主要是小朱同志,还不是一个成熟地治国大师。因为他光想着如何搭建新班子了,但他忽略了官场上的一个习俗。
交接。交接太短,不好!明天换岗,今天才交接,旧任真敢撂挑子走人,新任呢?
急于享受大班椅滋味地新任官员,一定还会感谢旧任的识相哩。交接时间太长,更不好。
明年1月份换岗,今年月份就公布,好嘛,半年的交接时间,旧任绝不会再管事儿的,因为交接期间如果出了大事儿,屎盆子还得自己接着,这就未免太背了一些。
新任官员也不会管事儿的,因为有个民间舆论的因素:“这家伙,抢班夺权等不及了,还半年多的时间呢,这就想上位啦,我啐!”一般来说,中国政体环境下,一个月以内,一周以上的交接时间,最最良好。
长于或者短于这个时间范围,一定出事儿。古往今来,有能力、有魄力打破这样惯例的人,只有两个,海瑞和那位乳名叫做大鸾的伟人。
海瑞属于非人类,而另外一位,能力、魅力、魄力、影响力,都是千古奇才,让人永远佩服!
好了,发表完感慨之后,让我们看看小朱皇帝治下地朝野乱局吧:这第三届内阁换届,不同于前两次换届。
第一届上来的时候,整个官场的班子,虽说处于大清洗状态,但很多位置,都早有定论,就是内阁成员,也多是众望所归的人员。
所有地阁臣九卿,在上任之前,很多工作,就已经成竹在胸了。第二届,虽说同样变化不小,但毕竟温体仁和周延儒的本事在那里摆着呢,九卿虽说全换了,但属于水到渠成,根本不需要皇上费太多的心思,这工作就上了正轨。
这第三届倒好,提前小半年,年轻地君主就把内阁给定下来了,还增加了大量的新行省,行省的官员,按惯例多是由京官外放,但既有湖广拆分这样现成班子的情况,也有北海、新疆、黑龙江这样的偏远新省,所以需要全国各地的官场,进行通盘大换牌,地方有人要进京。
京师的官员要外放。这么混乱的大动作,你放在任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