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状元策论 (第2/3页)
心中明知道他不会对自己造成根本性威胁,但国君就是要反感这样的大臣,为什么?
因为名声,历史上的名声。恐怕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容忍在史书上,留下这样一句评语:“伟大地丞相,造就了伟大的时代。”听听,多么可怕的明天啊!
因此,面对杨嗣昌的‘咄咄逼人’,小朱正在艰难的解答一道考题:如何使用杨嗣昌?
尽管现在西、北两个方向的匪患不靖,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属于战后的重建阶段。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国家必须采取全面改革态势,在这个重要时期内,需要对各种各样的政策,进行修订或者改写。
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新政策的制定。而新政策的实施与把控,离不开杨嗣昌。
关键是怎么用?放在六部九卿当中,或者吏部,或者礼部,杨嗣昌都足堪大任。
然后七年之后。他必定入阁。再七年之后,他必定会成为首辅或者次辅。
这样算下来,三七二十一,整整21年啊!这么多年都要生活在同一个人的阴影下,小朱自问,他未必会有这么好的涵养,很可能会中途翻脸,对杨嗣昌下手。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地医疗水平还不是很高,万一这个20年间。驾崩了怎么办?
太子继位,小皇帝会如何对待杨大人?这点是最不可控的一项预测了,杨嗣昌不得善终的可能性,超过80%。
那么,为什么一定是皇帝采取主动措施,来对不起杨嗣昌呢?原因很简单:杨嗣昌是个辅弼型人才,他就算被加九锡,也断不会生出谋反的念头。
对于一位兢兢业业的权臣来说,死亡只有两个原因:自然死亡,皇帝圣旨。
张居正、马萨林、俾斯麦、吕不韦、诸葛亮。这些古今中外的千古名相。
其下场都不是太好,很多人都是死后不久。即遭到反攻倒算之类的报复。
甚至像张居正,前脚刚走,后面就给掘坟鞭尸,就差抄家灭门了。所以,为了避免杨嗣昌这么一位被自己所尊重的文人,惨死在自己或儿子手中,小朱重新进行了推演和盘算,他决定让杨嗣昌直接入阁担当群辅。
七年之后,杨嗣昌有极大的可能,被提拔为首辅或者次辅。这么算来。
14年的时光,虽说也不算太短,但起码比21年强。,正式搞定。小朱撕碎了第一张小纸条。
本届内阁中。梁廷栋怕是留不下来了,因为最近朝堂之上,忽然多了一些声音。
主要内容就是:‘通衢路网的主理人,名义上是贺逢圣,而实际上,却是郑三俊。
’
“逢圣所兼,枢纽繁且纷杂,自有人力所未能尽逮也。而三俊出力良多,终事功于黯首。此阁辅相成,实乃国之幸也!而究其根本,诚吾皇具三代之至道矣哉!”白话来说,就是拍了一圈的马屁之后,把通衢路网的功劳,全推在郑三俊身上了。
没人能够明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江南诸党最终选择了郑三俊。也都猜的出来,贺逢圣、郑三俊,将成为下届内阁的辅。
小朱撕碎了第二张小纸条。洪承畴是一定要进来的,因为洪承畴这人确实有才干,并且这样的名利中人,老是压制在兵部尚书的位置,早晚是事儿。
最关键的是,让洪承畴老呆在兵部尚书地位置上,小朱还真是有点不放心。
正好,借着入阁需回避的原则,把洪承畴同军界彻底剥离,是个不错地安排。
李邦华也要进来,这个人完全有机会成为第二个海瑞,或者包拯。并且小朱也希望借李邦华的手,整顿吏治。
如果让李邦华以九卿的名义去肃清吏治,没有内阁的支持,李邦华会倒的最快。
所以,为了保护李邦华,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李邦华必须入阁。
分管吏部。小朱立刻把第三张小纸条撕的粉粉碎,掸了掸身上的碎纸屑,站起来再跺跺脚,然后弯腰在地上划拉划拉,把纸屑聚拢之后,统统扔进了一个废纸篓里。
这个废纸篓是小朱的创意,木头做的圆桶,盖子是一个貔貅地大脑袋。
但似乎创意和现实,始终存在差距,以至于成品出来后,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痰盂。
小朱重新坐回座位上,很难过的抽出第四张小纸条,心疼的直抽冷气,上面写有两个名字:熊文灿和卢象升。
他们俩入朝为官,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其中熊文灿论反应、论幽默,同钱谦益、温体仁、周延儒是非常相近地。
前两届内阁中,都有一两个心思活泛,性格伶俐的阁臣,不断帮着皇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这样的政体,小朱已经很习惯和依赖了,但因为内阁已经有了五个人,所以大熊二人,只能是九卿了。
而第三届内阁,几乎都是刻板保守地家伙,可见他放弃熊文灿,得要下多大的决心?
但九卿的位置反倒更加完美!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熊文灿有类似钱、温、周等人的‘优点’,却没有类似的‘能力’,这就是小朱最终不敢让熊文灿入这届内阁地原因。
以大熊的品性来看。他如果这届入阁,下届绝无可能留下。这样一算,留在自己身边的时间,竟然只有7年,这未免太短了一些。
于是熊文灿的位置正式确定…户部尚书,先锻炼锻炼再说吧。卢象升呢?
要说起来,最棘手的就是卢象升。他不求名,他不求利。他的新法,只为国家与民族,在谋求福。
这样的干部。不论怎么保护,其结局,都很难美好。所以,安排在九卿的位置,反倒是对卢象升的最好保护。
其实卢象升的新法,并不算太新潮,历史上有名地奸臣贾似道,就曾经这么干过,只不过‘卢法’要远远比‘贾法’大公无私。
但效果是一致的:直接触及一些利益团体的最根本底限。如果现在就擢卢象升入阁,势必会引起天下哗然。
道理很简单。‘卢法’必须渐进推行,一旦卢象升入阁。其新法必将全力推广,这样的政治搏杀,是谁也不敢轻易下注的。
就是小朱自己,都不敢保证,将来会不会有一天,要干出‘丢车保帅’的勾当。
因此,提卢象升当刑部尚书,然后在内阁和皇权的大伞下,来逐步推进改革,还是比较稳妥的方法。
毕竟这个时代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卢象升躲开焦点,更利于他方便行事。
再肯定一遍这个判断之后,小朱狠狠心。撕碎了第四张小纸条。这个时代的选拔制度,是朝堂廷推,皇帝签定。
也就是说。在早朝上,临朝地文武勋贵,当面报出候选人的名字,然后由皇帝‘抽签’选定。
从理论上说,抽签地时候,只能鬼神监督,群臣是没有资格在旁边盯着的。
所以决定权还是在皇帝自己的手中。从目前情况来看,杨嗣昌等人的名字,一定会出现在廷推之中,那么内阁的最终名单,将可以完全按照皇帝的意愿,来进行确定。
至此,崇祯朝第三届内阁,也就提前出炉:首辅:贺逢圣,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理户部;次辅:郑三俊,文渊阁大学士,兼理兵部、工部;群辅:洪承畴、李邦华、杨嗣昌.皆东阁大学士。
其中,李邦华分管吏部,洪承畴分管刑部,杨嗣昌分管邮政、学政、银行、海关。
内阁(硬件)定下来之后,小朱又开始对各种新政(软件),进行了研究与筛选。
首先,任何一个新政策都是财富的重新分配。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正式基于这一点,才相继出现了魏藻德的状元策论、杨制、卢法、熊策。
将海事银正式更名为海关税,这点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毛家军散伙了,郑家军解体了,而且还是这两位海上大仙主动申请的结果。
因此,借着将税种更名的契机,正式确立国家对海洋地权威,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情。
这才就是熊策最闪光之处。其他像银行、邮政,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就如同汉代的太守制,到了隋唐就转变成郡县制一样,社会发展了,文明进步了,政府部门地细化,也就称为了一种必然。
于是小朱提笔,在内阁票拟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熊策悉纳,擢芝龙海关署长,进诚意侯!另赐免镇海、福海两队商船,泊港之费。”按大明例律,皇帝批改时,用的是朱砂墨,因此,红红的字体,在内阁封票上,显得很是醒目。
温体仁最近在替国家盖房子,周延儒负责安置‘十九小子’呢,贺逢圣、郑三俊因为已经察觉一些迹象,最近总是很低调地请假不来。
所以,这段时间的票拟者,是梁廷栋。老梁现在是革命意志衰退,落在票拟上的文字,纯属于思维混乱,语无伦次,写的挺多,但小朱一个字也没看明白。
但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