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谣言、稻种、引火奴 (第3/3页)
大人与臣有同乡之谊,是以臣听他说过,凡田亩中,偶尔会出现异于寻常的稻穗秧苗出现,有好有坏,如果优胜劣汰的话,将大大利于农事。张公能够如此谨慎,徐大人能够在病中如此辛劳,实在国家大幸!而承天府落日牧场又恰恰是外省新地,即便试验种植失败,想来也没有太大的干系,实在国之大幸啊!”晕,这老郑看来很爱说实话嘛,不过他这么说也不全是没有人性,要知道在农耕国家,植物的选种,是重中之重,试验栽培,当然要挑选一个人口密度小地地方先进行。
并且,老郑其实在委婉的提醒皇上和孙诚,一旦试种失败,哪里可是新拿到地地盘,小心兵变才是。
“呣,对了,孙诚,西边现在如何?”
“回圣上,不仅承天府一带,天山、宰桑泊、北海等地的匪患,还是比较严重的。国内过去圈地的人很多,加上当初定边时,逃散的部落也不少。两相之下,单身旅人、落单商队,遭到劫杀的情形很多。臣与周(遇吉)帅、黄(得功)军门、贺赞、唐栋等人,经常要亲自领兵,绥边靖匪。”
“唉,确实难办啊,不过好在魏藻德的状元策论,已经谋划到这些了,回头等架构搭建完毕,想来你们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你们那边,还有什么要求吗?”
“哦,有的,臣等与周大人、黄军门商议之后,希望国家能够允许在修路时,搭建几处秘密所在,专门库存兵资军备,粮草工具。这样一来,再有边军出行,就可以轻装简从了。”
“就是说,隔个三、五十里,修筑一个秘密的兵器库,边军可以随时补给,地方县府也可以在非常时期,开库自救。这么说,对吧?”
“吾皇圣明,臣等就是这个意思。只是三、五十里过于频繁,二百里应该足够了。”
“呣,好,郑先生,此事就交由你主理吧。但务必要记住,此事知道地人越少越好!”
“臣遵旨!”郑三俊此时,心中忽然一跳,因为他惊喜的察觉到,在皇上心中,自己的本事,起码比梁廷栋要高一些。
不提郑三俊在那边溜号,再说小朱。
“说道兵器库,朕倒是想起事情,前两天的皇家科学院那边。礼妃同周胤、孙等人,共同研制了一个玻璃质地地‘引火奴’出来,孙诚你可听过吗?”
“小臣孤陋寡闻,万岁恕罪!”
“郑先生呢?”
“臣亦请圣上宽免!”
“呵呵,无妨,无妨,朕这就叫人连夜去取。那个曹化…”曹化淳今晚请假去善各庄装修房子去了,
“张彝宪,张彝宪!”外面听到叫唤的太监王坤,连忙推门进来。
“回皇上。张公今夜在浣衣局盘点库存。”
“哦,行。你现在立刻去科学院那边,周胤他们都是夜猫子,现在一定还没睡,让他们把‘引火奴’给朕取来。”王坤没答话,只是躬身施礼后,就跑出去了。
留下小朱、孙诚、郑三俊一起等待,等待中,郑三俊跟孙诚,趁机把刚才说的几件事儿都给行文了,期间郑三俊还夸孙诚地文笔不错。
甚至还问了问孙诚会考的情况。当听孙诚说了几句之后,郑三俊很负责的指点道:“孙将军的文章,中规中矩,虽算不上锦绣。但考中会士还是有可能的。只是,”
“只是如何?”孙诚急急开口,他想中进士的急切心情。可见一斑。郑三俊偷偷看了看皇上,发现可怕的万岁爷,居然在玩自己地鼻子牛,郑三俊眨了眨眼睛,方才开口。
“哦,我朝八股,虽只风行百十年,于今已经是散体文居多了,但孙将军要知道,从行文布局之中,考官是可以看出考生的质素的。
“孙将军同其他考生一样以散体文答卷,便吃亏了。因为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将军你不是弃八股不用,而是不能写八股文。是以,先就落了下风了。
“因此说,孙将军要想金榜题名,下次科考,就应该以八股答卷,这样一来,我们关注的,就不是文体,而是内容了。
“将军有才学,有历练,又知兵地方,于国计民生都有切身的体会,只要能够直抒胸臆,哪怕八股文体略有不对之处,阅卷考官也会适当从容的。”
“啊呀,多谢郑相爷指点,小子可谓茅塞顿开!”这种亲自给考生出主意的作弊行为,居然就发生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实在令人不得不佩服郑三俊的胆量。
因为他这话中,有两层含义:头一个,孙诚算人才,品德也不错,交这个年轻有为,文武双全的皇亲当朋友,可该有多好?
再一个,其实是在递话给那位假装什么都没听见地皇上呢。他老郑也想当主考官的,要是能留在内阁,老郑将成为下届首辅或者次辅,也就顺理成章地会成为科举主考。
那么他一定会为国家优选出栋梁之材滴,因为他阅卷的特点是‘关注的不是文体,而是内容’。
小朱依然没说话,只是把自己的鼻子牛搓成了黑团团,然后随手抹在了御书案上,正抹呢,王坤领着周胤进来了。
同时到来的,是一个玻璃做的自动点火器——引火奴。一个三寸长短,圆圆厚厚的透明玻璃管;外加一根六寸长短,直径同套管内壁差不多粗细的透明玻璃柱;玻璃柱是空心的,里面穿着一根火绒线。
这三个组成,就是现阶段的简易打火机。玻璃柱地一头,略略向内凹陷,不仅可以露出一小截火绒线的线头,还可以抹上少量的白磷、硫磺。
然后把玻璃柱插进玻璃管中,就可以点火了。使用时,迅速的将玻璃柱向里面挤压推拉,反复两三次之后再拔出来,伴随‘啵’地一声闷响,一小团七彩的火焰就跳动在玻璃柱的正上方,因为有白磷和硫磺地存在,还存在小小的爆燃现象,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小火苗,照亮了每个人的心中。
这个工作原理,是在密闭系统内,因为急速压缩,体积急剧变小,空间内的温度会迅速升高,也就产生了燃烧现象。
为了整个密闭系统不泄漏,周胤等人,专门配用了烟叶子,来填充之间的缝隙,并且起到缓冲的作用。
所以点燃后的引火奴,还弥漫出一种烟草的香味。之所以采用玻璃,是因为童九斤的玻璃工坊是国家专营,造价便宜。
同时因为极易毁坏,也可以避免被敌人缴获,这样也有利于技术保密。
这个精彩漂亮的发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因为这其实是一系列链式影响的最开端,它的最终发展,将是汽柴油为媒介的四缸发动机。
当然,现在小朱即便想到了这个,物质条件也不允许,但简单的点火装置,被以官方形式,广泛应用在军界,这就意味着一种科研环境的大爆发,量变才能质变嘛!
“周胤,你立刻叫童九斤打造2件,然后发往承天府。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每人配发一件。但你等都切记一点,引火奴,暂不可民用。”
“臣等遵旨!”…注:1.孙诚的官职很残念吧?分开来看应该是:诰授征西军护|镇国将军(散阶)经理军务镇守承天府等处地方(职责)玉门关落日牧场挂将军印总兵(职责)承天府都指挥同知(军职)吉庆伯(勋阶爵位)。
2.由谣言形成原因说到了解剖医学,然后给小孩子起名…成立女子学堂…宗教改革…农业…武器库…打火机…考试作弊。
打岔的效果还真惊人!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谣言的产生原理;优良稻种的栽培与种植;轻型点火装置的发明。
这就是本章标题的由来。3.郑三俊的惊喜,是一个复杂的推论:主理兵部的是两个人,洪承畴和梁廷栋;洪承畴入阁是肯定的,但因为规避原则,洪承畴不可能再管兵部;梁廷栋本是分管兵部的内阁,如果他留在内阁,则兵部的事情一定会仍由梁管;即便郑三俊今天碰巧听到这事儿,但如果小朱不想让郑碰兵部的话,这件事情,交郑转给梁就是了。
4.郑三俊对腑脏的理解,是时论。跳至!~!【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