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谣言、稻种、引火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章:谣言、稻种、引火奴 (第2/3页)

   于是:“你小子这心眼儿,真是不知道怎么长地?赏赐进士出身,那外朝的那些个老学究们,还不又得来哭门啊?不过朕这里倒是有了一个主意,来人,笔墨伺候!”

    “…”张彝宪嬉皮笑脸的任小朱一顿数落,然后亲自研磨,镇纸、捧笔,眼看着小朱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双甲辟炼,才有风云之刃。

    天露蚕种,始得嫘母之丝。’歪头看了看,觉得还成,就是两个‘之’字用的是同一个字体,对仗也有小问题,但总体上说得过去。

    “大宪啊,孙诚赴京赶考,朕只是于殿上见过他几面,他为了观摩献俘大礼,一直在城外驻留。可礼妃还没召见呢,寻个日子安排一下吧。你这样,先敲锣打鼓的,把朕的这幅对联给他送过去。”

    “好嘞,小的这就去!”张彝宪兴冲冲的跑了,小朱看着张彝宪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冲着王承恩说:“王师傅,朕今夜留宿承乾宫!”…都说千锤百炼出宝刀,但都是虚拟的数字指向,实际上,远在汉代,宝刀地炼次是70次左右;唐宋时达到了120(双甲)次左右。

    但到了小朱这个时期,因为钢法的发展,已经不再出现炼多少次的现象了。

    不过以此来形容人才还是可以滴。另外,蚕宝宝在成虫前,叫做蚕种或者蚕卵,在明代,对于蚕种保护的方法,已经发展到炉火纯青地地步,其中比较关键的,是要让越冬蚕种在一定时期内接触低温,只有这样,才能刺激睡眠中的蚕卵,使其得到良好发育。

    这样地方法,叫做天露法。至于祖养蚕对于中国人具有何种意义,就不解释了。

    小朱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公开勉励孙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小臣.诰授征西军护军…镇国将军…经理军务,镇守承天府等处地方…玉门关、落日牧场,挂将军印总兵…承天府都指挥同知…吉庆伯。孙诚,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起来,孙诚啊,几年不见,你怎么瘦了好多啊?”

    “呃,”孙诚知道,如今这位皇上比较另类,但见面第一句就来这个。确实有点不适应,他是比较正统的一位儒将。

    “回皇上,小臣经年军旅,为防止衣绊袍扣,牵制刀具,故不敢太胖的!”

    “哈哈,这么说,咱们的吉庆伯也怕死喽?”

    “…”一堆人快疯了,这个接见场所,小朱特意挑选在武英殿。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都看清楚。

    他跟孙诚可是连襟。为此,礼妃也特意过来了,眼见皇上净说没用地,阿萝忍不住开口问他。

    “孙诚啊,夫人可好?听说,她有身孕了?”

    “谢娘娘恩垂,小臣赴京之时,家夫人身子还很是爽利,依据随军医官推算,应在初夏临盆。”

    “唉!夏天好啊。承天府那边还不算热,对母子都有好处,起名字了吗?”这时,阿萝的情绪已经有些激动了。

    “不如,就用‘夏儿’当乳名吧。”

    “多谢娘娘,小臣自当从命!”

    “你别老臣臣的。小蔷是我亲妹子,去了承天府这么长时间,也不说来封信,好容易跟你见面了,还这么生分…”

    “呃,好啦,好啦,”小朱一见阿萝眼角浮现泪光,连忙出面解围。

    “道路不通,送信不易,等通路网建设成了,信件自然会多起来的。再说了,前日申甫提请,希望参照国子监的旧例,扩建天津武学的编制,今后所有的军中将官、蒙古诸王的子弟,都可以自幼来入学。这样的话,小蔷要是愿意,不就可以陪着夏儿回来了嘛!”

    “可是皇上,夏儿还不知男女呢!”

    “男女怎么啦?男女都可以开学嘛,绯儿这阵子就一直嚷嚷着要开女学,正巧了,今天就把这事儿给定下吧。夏儿如果是个闺女,咱大明的女学就正式开办,名字嘛,就叫‘梅堂女学’吧。”

    “小臣多谢圣上厚爱!”从这时开始,君臣见面会,正式演变成家庭聚会,孙诚带了不少当地地土特产,唐卡、宝石、牛角梳之类的东西,都不值钱,但很珍贵。

    等晚上吃过饭,小着孙诚去了文华殿,家事之后,当然要谈国事。今阁臣是郑三俊。

    “皇上,藏人素来有天葬习俗,是故那里的藏医,常常可见人体腑脏,当地北派名医‘伦汀.都孜吉美’不但精通医学,还擅长绘画,小臣见过他画的《四部医典》,虽说还有疏漏,但已经接近人体了。因此,小臣想提请吾皇能够刊行此书,以医天下生民。”

    “哦?天葬!”郑三俊来了点精神头,很是兴奋的接口问道:“皇上,天葬之说,臣以前听过,如是藏医绘本,理当切实,再同汉家经典比对后,当大利于民啊!”

    “可是,”小朱就有一点好处,不懂就立刻问。

    “知道腑脏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好处吗?”

    “啊呀,皇上,业医诊病,当先明腑脏,否则,便如盲人夜行啊!呃,”郑三俊抬眼看了看万岁爷,决定用白话解释,

    “不是知道形状就好了,还要知道具体的位置,而且都说脏器之间有一层膜,是五行交汇的所在,世间之人,都是因为交汇的地方出现问题,才患病的,如果准确知道位置地话,直接在上用药,就事半功倍了。

    “再有,孙将军亲披锋锐,当知道士兵腑脏受伤的情形极多,如果医官熟悉内脏地话,医治起来也更加可以对症下药的。对吧?”郑三俊说的兴奋,习惯性的走来走去,把孙诚和小朱听的是一愣一愣的。

    最后一个问话,居然问的是孙诚,把吉庆伯吓了一跳。

    “是啊,是啊,小臣,哦,在下是见过很多尸体,好多情况下,血脉断裂的反而没事儿,偏偏只是一处脏器破损的健儿殒命。是以,在下才找来随军医官,命他们和藏医一起,探讨人体腑脏的。”

    “那,”小朱看了看在他面前,很没有礼貌地自行讨论问题地两位文武官员,心中反而很高兴,

    “那就按孙诚说的办吧,这刊印的银子由田家出支。

    “刚巧,朕想在云蒙山为藏教天师修建讲经法坛。你回去让他们先安排点人手过来,就说要为各家天师挑选一下山头,把那个伦汀也叫来吧。”

    “小臣遵旨,敢问陛下,藏教各家上师都有法坛吗?”

    “什么意思?自然是人人有份啊!”

    “回禀万岁,藏教流派众多,计有黄教、红教、白、花、黑等教,各家大寺,也均有坐床活佛。因此,小臣想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份。”‘哦,原来藏教地内涵如此丰富啊!

    ’小朱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然后很幸运的发觉,云蒙山确实够大!

    “朕听曹化淳说过,云蒙山很大,安排万儿八千地人员,绝无问题,那就这样,孙诚你来安排,也别什么人都过来,但也别把大的上师给落下,这样就是‘云间诸佛。蒙恩布道’,这意头还真是不错啊!”

    “臣等遵旨!”

    “…”小朱一愣‘臣等’?这事儿跟你郑三俊有什么关系?不过因为是讨论问题,他也没当回事儿,只是从屁股底下掏出来一本书。

    杨春委托老丁刊印的《北棉录》,送给孙诚。

    “孙诚啊,朕这些日子。净送你虚名了,也没什么实惠的,这本老大人写地《北棉录》,是朕自己掏银子买的,虽说有些粗制滥造,但内容完整,你拿回去吧,想来‘落日牧场’还是用的上的。”

    “谢皇上,呃,说到《北棉录》,小臣还有一事要启奏万岁,浣衣局提督张公,前日送小臣一些种子,说是他这些年在徐老大人的指点下,培育出来的优良稻种。因为担心薯田中一旦栽种失败,将铸成大错。所以只敢在私宅里种植,这次希望在落日牧场进行试种。”

    “嗬嗬,张彝宪这家伙还知道谨慎了?行啊,这事儿朕许了,郑先生”

    “臣在”

    “此事你以前知道吗?”

    “呃,回皇上,臣略知一二,因为徐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