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忙碌的大臣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章:忙碌的大臣们 (第3/3页)

或者业绩,业绩是什么?这就引出下面第六件事情,策划。

    之前的行政架构中,军系参与管理地痕迹太多,文官集团是很不适应的。

    但要想扭转这个现象,文官集团就必须要拿出一个说得过去的方案。步骤是先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再拿出设计草案,途径就是通过督促修路的那些人。

    于是,选派各地地科道官员,担任‘驿路修筑检点使’,就成为最先的权力争夺主战场,但好在这些人的共同利益是一致地,所以波折不大。

    之前的程远方、程品博叔侄二人,就是这种背景上来的。但这些人的调查了解,效率太慢,于是大家只好病急乱投医,随便抓几个现成的事情来说事儿,一共三个:春闱、移民筑路、献俘。

    春闱看着是没大戏唱了,温体仁已经是主考官了嘛!但别忘了,考题可是早早就公布的,大臣们完全可以从容安排。

    曹化淳报上来的‘民论总汇’,看得小朱昏昏欲睡的原因就在于此,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现在过早暴露好方法,对春闱的结果很不利啊!

    只要选择好合适的考生,然后把集合了党派智慧的策论送给他,则此人必将状元及第。

    移民筑路,这个问题有皇商系在帮忙,因为通衢路网的建设,不仅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商品流通,所以贪污现象居然很少,因为这是在给他们自己干活,都是他们自己的钱。

    这种因为‘贪污贪的心疼肉痛’而出现的清廉景象,未免有些黑色幽默。

    通衢路网一旦建设成功,这将是极大的政治功绩,内省的路网明年就可以大面积竣工,届时只要将这个功绩安排在合适的代理人身上,内阁之中,将必有其一个位置。

    最后就是献俘。大明2年间,还是非常安定的,是从古至今,最稳定的一个朝代,出现过的献俘只有三次,但一次比一次恶搞。

    好不容易,算是被他们赶上了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献俘。而且是连续四年,每年一次,这可太好啦!

    有运气赶上传奇时代。即便短寿,哪怕早生,都是值得的。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第一次的献俘将领是吴襄。

    辽东利益地分配上,河农庄、济雪连星堡农庄都归国家所有;药材、木材、东珠、皮货、近的沃土,都是毛文龙的自留地。

    这两方面,文官过的。但吴三桂那边,却做出了非常大的让步,不仅把大批肥沃的土地、煤矿、铁矿等,全奉送给了皇商系;还在奉天府的文官架构上。

    表现得很是谦虚谨慎。条件就有两个:锦州、广宁、长春三地的农庄,归吴祖两家经营;袁崇焕的问题上,给予吴三桂最大的政治助力。

    这条件可太优厚了,因为沈阳周边,被开发地非常好,这就是现成的钱啊!

    文官为了感谢吴三桂的慷慨,不仅答应对付袁崇焕;还在献俘的仪式上,进行了非常奢华的设计,甚至出于自我表现的心理,还搞出了一个募捐活动。

    理由是:“国家好不容易盼来了伟大的献俘,做臣子的。理当自掏腰包组织这次活动,坚决不让国家再掏一分银子。”以上,就是文官集团在忙活的事情,**吗?

    也不能算,毕竟没有一个人敢于触动国家利益的最底限,税赋。小朱会同温体仁在外省税率上,核定了一个非常高地比例,35%。

    却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这些资源属于白来地,有军队保护。有移民生产,回报是无穷的,……

    “唉!”小朱看到这些汇报的时候,已经快点状元了。他头很疼。因为他真的很无奈,最近这段时间,学子风波已经逐渐冷却。

    小朱已经可以静下心思。一件事儿一件事儿的处理,先是要摆平戴羲问题。

    戴羲这个人,符合中国人的所有道德标准。归国后,戴羲明确表示,不想当官,只想归隐,要么着书立说,要么寄情山水。

    这样的超脱,叫全天下的人,无不对他产生有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仰慕之情,为此,小朱特意找来了鸿儒社的当家人钱谦益。

    老钱是戴羲地老朋友,他们老哥几个:黄道周、方孔炤(方以智父)、夏允彝(夏完淳父)、侯(侯方域父)、傅之谟(傅山父)等人,现在都处于半赋闲状态,但在政坛的影响力却非常强大。

    看看他们的那些个好儿子就明白了。所以,要想彻底的平息戴羲风波,只能先在钱谦益这边取得共识。

    “钱先生啊,戴羲大义,堪称国之重器。而器鼎之重,在于民心而非用。但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吾皇圣睿,臣受教受益!”小朱现在地口才已经很不错了,他的意思很简单,戴羲是英雄,而如果英雄被无辜利用,成为党争的地手段,就实在太过分了。

    其实,以老钱的性子,本来也不愿意这么干的。现在发觉皇上已经有所察觉,惊羞哀怒,百感交集。

    赶紧深深鞠躬,随后继续表态:“从容淡定,不计名利,臣望止项背矣。现陡起风云,实在是吹皱春水。臣,臣也是愤而慨之的。吾皇放心,臣定要尽忠尽力。”

    “唉,先生也无需再自怨自艾了,毕竟你我君臣,同时打赢了三场阵仗,我汉家旌旗飘处,无不望而臣服,至于戴羲嘛,朕已经叫御用监的王坤,为他打造一件竹节珊瑚树了,等颁赐的时候,再允他一座牌楼,想必可以了吧?”

    “呃,”钱谦益很感激的拱手谢礼,他知道,这是皇上在送台阶呢,

    “皇上,当年南京地方,因为误传戴羲已夭,曾经立起了一个牌坊,再立的话,恐怕戴羲不愿承受。不如,不如于应天南和,设立一个雪溪书院。取自《雪溪图》,以赞誉戴羲可比摩诘先生。”

    “呃,”小朱一愣,半响方才醒悟,钱谦益说的是王维。毕竟是画画出身,对于一些画家的名字还是有点印象的。

    想起来之后,立刻点头应允:“好,戴羲出任雪溪书院的祭酒,果然配合,朕许了!再有学院的银子,由户部支取吧。”

    “如此,足堪佳话!”

    “哎呀,这件伤脑筋的事情,总算是可以消停喽。”都轻松下来的君臣二人,相顾莞尔。

    珊瑚是宝物,珊瑚树?哇!然后再雕琢成竹节的模样,用来形容戴羲既是国器,又是节臣。

    然后天子出钱,亲送他一个学院。呣,做到这个份上,也算差不多了。

    再加上学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别处,又临近放榜,戴羲风波,也就正式平息下来。

    …紧接着就是温体仁主持的科举,党派政治再次显现。

    “皇上,今科举子中,通州魏藻德,文章曼妙,字字珠玑,已当会元,请吾皇御座太极殿!”一边领着内阁诸大臣,从文华殿奔太极殿走,小朱一边琢磨这个魏藻德,小子今年35岁,北京通州人,属于很难得啦!

    为什么自古科举之中,向来北地比不过南地,原本小朱还琢磨着,找个机会跟诸位大人们说一说,别总点南地的状元,毕竟平衡才是根本!

    但巧了,还没等小朱把想法说出来呢,温体仁已经推荐了一位北地考生。

    小朱心中明了,这件事儿上‘仁兄’失策喽,为什么?很简单,温体仁最讨厌江南的东林系,所以在殿试前进行推荐时,刻意从北地考生中筛选。

    然而,诸党的政治谋划更加曼妙,一定早就预判到这点,所以提前在北地考生中进行了安排。

    ‘算啦,不考虑这些了,通州就在北京旁边,是时候给北京人一点乐趣啦!

    ’小朱倒还想得开,因为他相信,党派力量敢将崇祯十三年的状元郎,送给顺天通州的魏藻德,必然有他们的道理。

    这种感觉,在看到魏藻德的考卷之后,更加强烈。仔细阅读了考卷之后,小朱的心中,甚至还存了几分庆幸。

    ‘两股政治势力都选中这个考生,不是没有道理啊!’魏藻德提出了一个观点:实际控制!

    并且眼光放的非常之远,不仅辽东、蒙古、西域,甚至放到了,南洋。

    ……跳至!~!【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