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忙碌的大臣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忙碌的大臣们 (第2/3页)

到的知识,涉及的范围,要远远超越《北耕录》。红白薯和棉花。

    里面以棉花为开端,详细介绍了中国北方——甚至是整个北方亚洲——农业植物的适种区域。

    这可是植物红宝书啊,有了这本书,官僚皇商集团地经济利益,将得到最大的体现。

    因为国家现在的行政区域,被划分了内外两个部分。内省:两京十三省的旧有版图。

    外省:辽东,山海关开始到达库页岛北端、正北,河套镇开始到达北海南端、西北,从嘉关开始到达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宰桑泊、西南,由嘉关开始到达狮子泉河(印度河)流域。

    偌大的外省领土,面积是内省的一倍还强。地广人稀,盆地湖泊众多,虽然有沙漠现象,但适合耕种地土地依然广阔。

    因为国家在内省中严格施行‘限地令’,所以所有的豪强、士绅、官宦、贵族都决定,一定要在外省的筹建初期,尽量拿到尽可能多的土地。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合作方式,国家出政策、发起战争;百姓出人作战、出力建设;那些资本者出钱出物资、得到土地。

    得到土地后,投资者负责经营税赋,老百姓负责耕种劳作,国家负责安置军队来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面开始大量刊印《北棉录》。并且在《北棉录》的指导下,大家纷纷聚拢过来,蹲在香山娘娘府门前的牌楼下,开始分赃大会。

    真正意义的皇商是十家,但真正得到实惠的是五家,分别是舒稷(晋、皮马)、施复(江南,丝绸)、张瀚(江左,棉纺)、杜宏门(徽,粮茶)、刘奂堂(鲁,瓷器)。

    后续参与商业谈判的是三家:田家、曹德辛(太监,军工)、朱廷璋(皇族,宗业)。

    另外两家属于平民,没有参与进来:童九斤(玻璃)、老丁(洗衣)。

    这样一来。就需要大家分别做出各自的让步,田家是‘国债可换购土地’政策的先行者,姑爷还是承天府的军界翘楚,谁敢不给面子?

    于是落日牧场、青海湖、双陵湖一带地生意,酿酒啊、毛皮啊、还有最大的奢侈品马匹,就归田家了。

    舒稷不仅是蒙古巴音汗,还是富平侯,而且拥有赫赫战功,但人很低调,主动向皇族转让了名下大部分产业。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温泉关到北海一带的金矿、银矿、铜矿、毛皮、马匹等等,都归舒稷代表的晋商集团打理了。

    剩下北疆一带的器材业归刘家,毛纺业归施家,棉纺业归张家,首饰主要是玉石归杜家。

    南疆一带的农副产业,主要是榨油、制糖、水果、桑蚕、麦子等等,归整个内廷的代表曹德辛所有。

    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杨春既是田家的代理,也是曹家的股东,所以他委托老丁刊印《北棉录》的原因。

    也就清楚了。辽东那边有些复杂,不仅有煞星吴三桂。老滑头毛文龙,还有非人类地李成梁,所以辽东的粮食、东珠、金矿、药材等产业,全部归由七家商系(没有田家)加上毛家、祖家和善友教平均分配。

    看看,这种复杂的利益分配,其谈判过程得有多么复杂?更复杂的还不在这里,因为诸位皇商是没有权力拍板的,每一条新的动议出现,都要请示背后的大老板们。

    大老板之间还存在复杂的党派纠葛,所以这样的谈判。尽管一年前就开始了,但到现在,才初步划定了一份备忘录,离最后敲定。

    还有一段时间。这才是第一件。第二件就是选派合适的人手过去。老板们是舍不得离开内省地,所以外省的各种产业,都需要寻找最合适地人手去打理。

    这些掌柜的,不仅要值得信赖,还要拥有高超的管理和经营技巧,也就是职业掌柜。

    至此,一种新型劳动生产关系,正式出现——脑力劳动、管理知识这些软**易商品,明确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

    职业官僚的出现,意味着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正式转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的出现,意味着封建制度向资本制度的正式转变。

    以聘任代替原有的匠籍制度,以合约代替原有地道德约束,以‘掌柜的’控制微观上的经济运行,以‘大老板’观上的国家运行,尤其是‘实质上’和‘名义上’都最高地权力决策层。

    这样的政治制度,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但选拔‘掌柜地’可不是什么容易事儿,总要双向选择啊,所以诸位大员大佬们,全忙活这事儿去了。

    这就是大明官场忙活的第二件事儿。第三件事儿,是取消战时军管制。

    我们知道,小朱在温体仁的提醒下,大举借贷,维持战争,亿两白银之多,这些债务中,既有大量的金银铜钱,多的一部分是以‘实物折价’出贷的。

    因为很多物资被运送到外省,用来安抚当地的部落居民。这就造成国内物资严重短缺,而国家借来的银子还要二次投放市场,所以整体物价的高企就出现了跳跃性增长。

    为此,温体仁、洪承畴加上半瓶子醋的皇帝,联合出台了‘战时军管制’,主要是针对有限资源采取‘配给发放’制。

    这无疑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制度,举个例子,宫里的小太监春熙,省来省去,也不过剩下半斤的红薯。

    这可是皇宫的发放数量,那民间、官场、诸省的定额,就更加少的可怜了。

    在战争没有结束时,大家还能忍,毕竟一切为了战争嘛,这点觉悟文官集团还有。

    但现在战争结束啦!!!胜利啦!!!所以他们坚决要取消这项使他们无法享乐的制度。

    这就立刻引出第四件事儿:弹劾洪承畴结党营私。这里又出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习惯,要想取消或者更改一项政治制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当初这项制度的制定者给灭了。

    晚唐的牛李两党,北宋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前朝地张居正和严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为任何政策的出台,可以说都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的。没有任何一个文臣,会怀着‘整垮国家’的目的,来瞎折腾。

    既然都是‘为了国家’又何必非要置对方于死地呢?毕竟社会文明程度还不高啊,文官集团为了取消‘战时物资配给发放’制,很习惯性的开始出手,既要搞倒温体仁,还要整垮洪承畴。

    而且效果还挺好,温体仁公开提出明年退休了。洪承畴则正式被打上了‘结党营私’的烙印,还是那个不是理由的纯借口:孙传庭。

    在文官口中的‘洪党’架构还挺全面:主脑是洪承畴(兵部尚书)。骨干是孙传庭(西安府尹),大将是曹文诏(山陕都帅);外援分别是:刘宗周(顺天府尹)、陈奇瑜(庆天府尹),还有一个左良玉(湖广督帅);跟班打杂地基层干部更是涵盖了军、政、经济、思想、人文各个层面,分别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左懋第、傅山、陈确、韩霖。

    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以至于并不知道他们的小朱阁下,非常愚蠢地整整十三年置之不理。

    这样的浪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与其说是‘洪党’不如说是‘孙党’,但谁让洪承畴是兵部尚书。

    下届内阁的热门人选呢?那就叫‘洪党’了。这个所谓的‘洪党’是怎么形成的呢?

    很简单,山陕经济特区的建立。使得西安府治下,成为全国最具备活力的省份,面对这样具有蓬勃活力地地区,凡是思维活跃,思想另类的广大学子,都会被吸引过来,正所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嘛。

    这些人到达山陕地具体原因,是各不相同的,这点以后再介绍。这里只是要明确一点,为了争夺下届内阁的名额。

    针对‘洪党’的运作,是文官集团忙碌的第四件工作。温体仁要离开国家权枢了。

    周延儒自成一系,他并不是东林的人。而比照上届内阁,首辅、次辅同时退休似乎可行。

    于是。大家就开始了内阁名单的争夺,内阁是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这点没人会否认的。

    但要想担任阁臣。首先要具备官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