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民待遇 (第3/3页)
很想当场拍板就给定了,但是大家都明白,早定晚定的效果,其实是大不一样的。
于是,国子监、午门外的皇榜处、北京四城九门处,都连夜张贴了温体仁《平等国民待遇之制》的文章抄版。
学子们的热血,原本就是沸点,现在看了之后,更是到达熔点,但这足以将天地点燃地热度,却已经发生了巧妙的转变。
“温体仁此说,虽有些败兴,但也不无道理,想那些化外殖民,究竟同是天下生民,何苦要贬斥人家呢?”
“是啊,戴大人此番折磨,若按温体仁冤冤相报之说,倒也不差太多。只是苦了戴大人罢了。”
“如果按温体仁的说法,今后再有人敢把正使抓起来,咱大明就要征伐他们是吗?”
“岂止是正使,就是平民之身,如果受到不平等对待,大明也是要打的。”
“如此,那还张榜干什么?直接刊行世界,不就结了?”
“呵呵,温体仁现在不敢独断纲常了,他要听听咱们的意见哩!”
“如此,你我便联名上书,求皇上尽快刊行便是!”……就这样,注意力被成功的扭转,温体仁的名声也逐渐地,变得好了一些。
但如果说学子们的注意力这么容易就被扭转,那也太小瞧人家了。于是,小朱这边,又连续出台了几个问卷给他们。
1.辽东袁崇焕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但这是非公开的,毕竟人事任命地问题,是国家的权力,学生再有影响力,也不能太过分了。
只是通过小道消息传递出去,好叫他们有点事儿干。2.建城地问题.帝,但高杰有自知之明,不可能彻底脱离大明的管辖。
于是,这行政地架构,该如何安排呢?类似的问题,还有北边贝加尔湖城的问题。
当年苏武牧羊就在那里,现在曹变蛟从罗刹人手里给夺回来了,确实需要建设一个完备的大府衙制度,好永镇北海。
那么,这名字是叫北海郡呢?还是叫北天府?或者叫苏州?汗!要么叫牧羊城?
总之,这个问题你们替国家想想吧。还有,东边库页岛也一样如此。这条,属于公开问卷,过小道消息,告诉大家,因为战事结束的后续问题太推迟一个月举行,届时。
策论的考题,就是关于怎样建城。这下子。广大学子们的注意力,才彻底地从戴羲身上移开。
一考定终身啊!国家现在早早公布了考题,目的只有一个,选出真正可行的方案来,就看你们这些学子,有没有这个本事喽!
给城池起名字,是可大可小地事情,但如果上升到政治角度,就绝对大了。
圣弗朗西斯科,是什么意思?哈巴罗夫斯克。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世界,这地方是谁谁谁地,如果有人想提主权问题,好啊。
你先说说这城市之前叫什么名字啊?你说你找不到资料?那你凭什么说这地方是你们的!
你说资料都被我们给销毁了?笑话!你说我们销毁,我们就销毁了?证据呢?
国际政治,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无赖的逻辑圈套。一环套一环,最后,变成了‘现实利益归实际占有一方’地国际通行法则。
3.温体仁要辞职了,但皇上答应了温体仁,要等到明年才会予以考虑,因为皇帝似乎想把内阁变成任期制,每任7年。
这条是非公开问卷,同样属于小道消息流传。目的,其实就是探问一下学子们,对官制的看法。
既可以转移矛盾,又可以听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多好的办法啊!
……上面那几条,虽然有混淆视听,回避矛盾的嫌疑,但总体上来说,是非常巧妙地一种处理方式。
不仅彻底转移了学子的注意力,而且国家这边,还闹个听取民意地美名,又能从中得到想要的建议。
毕竟学子们是单纯的,只有单纯的人,才更有创造性思维。也就是灵活的活力。
公开温体仁明年退休,摆出三个挠头问题,这样绝的方法,还就出自温体仁的创意,老温这个人啊,性格上确实有缺陷,满朝文武都跟他较劲,有小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原因。
他太狂了,他太独了,他也太瞧不起别人了。最重要地,是他对自身的要求,又不是很严格,一妻四妾之外,还有很多的小老婆。
名士风流,原本也无伤大雅,但像他这样的畸形家庭,确实很不被正统文士所尊重。
而这么多地老婆孩子一大家子,花销太多,不贪污又怎能保证?贪财、好色、孤傲,有了这三条,他的人缘可想而知。
但不能否认的是,温体仁地智商,应变的能力,识人用人的敏锐,理财的天分,对时局把握的游刃有余,这一切,都是一名首辅必要的本事。
现在更狠了,温体仁竟然给自己划定了一条死路,他要用自己的性命,为国家清理吏治,而打开局面。
虽说皇上这边没表态同意,但老温死念已定,小朱越要保护他,他就越要以国士的心态回报主恩,国士以死明志,是《史记》列传中的主旋律,凡是真正读过的人,都会理解温体仁这种举动。
所以,明年的温体仁,是身首异处,还是荣归卸任,真的很难讲。
“皇上,这是今天的民论总卷,请万岁御览!”
“放着吧。”小朱没抬头,只是手中把玩着一把‘质洁镇尺’出神。一旁的曹化淳眼见如此,便将‘民间舆论调查’放在御书案上,向外退,但刚退了两步,胖子曹忽然双膝跪倒。
“万岁爷,温相劳苦功高,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求您万万不可行那万难之事啊!”小朱吓了一跳,曹化淳跟温体仁的关系好,这是公开的事实,但好到为了回护朋友,而主动找死的程度,还真是叫人很感动他们的友谊。
内臣不得干政,虽说名存实亡,但谁也不敢公开就这么干。更何况,曹化淳参与的,是皇帝与首辅之间的问题,绝对的死罪。
“你起来吧,此事不该你说,也不该你管!起来!”说到后来,皇上的声音,少见的严厉起来。
曹化淳一哆嗦,赶紧爬了起来,但眼泪依然垂落。小朱见此,又放缓了态度。
“化淳啊,这把尺子,你知道吧?”
“知道,是万岁爷赏赐给大人们的。”
“嗯,但朕登基以来,只赏出去四把。如今,该是第五把喽!”
“啊?皇上莫非是要赐给…”
“曹化淳!有些事儿,不该你问,也不该你说,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明白了!”一时间,东暖阁内出现了死一般的寂静,皇上开始翻看舆论调查,曹化淳则慢慢找出一把蒲扇,轻轻扇动,开春之后,风沙较多,玻璃窗紧闭之后,屋内又觉得闷热,所以,通常会有专人给皇上扇风。
小朱随便看了看民间舆论,大同小异,无非是赞同温体仁下台,赞同对戴羲进行丰厚的奖励,赞同于海外建立大府衙,赞同平等国民待遇,赞同对袁崇焕继续重用。
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小朱对于前面的事情无所谓,因为这些已经是必然趋势了,不是任何人能轻易挽回的。
倒是如何对待袁崇焕,一直是摆在心头的另一件大事。老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却被他一力维护的属下算计,实在很可悲!
然而,老袁后续的表现,却展现了只有具有高贵品格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非但极力替吴三桂开脱,还倾尽心血,来帮助吴三桂完成战事的后勤工作。
这样高风亮节的品格,又岂能不赏呢?但问题出来了,袁崇焕心灰意冷,已经公开上表,提请致休了。
老袁的辞职,让所有的人感到为难。大家都想挽留袁崇焕,而挽留袁崇焕的政治前提,就要惩罚吴三桂。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吴三桂刚刚进为东平侯,这时候怎么可能惩罚?头疼啊!
小朱放下舆论调查,将双手按着太阳穴,闭目不语。也就喃喃出声:“戴羲、温体仁、袁崇焕,我该拿你们怎么办才好?”……跳至!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