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漠海扬帆…3 (第3/3页)
,一直没什么动静。这下就算妥了,先灭征北军,再打掉南北两漠,他就是草原雄主了。于是在阿拉湖会盟之后,只用了不到20天的功夫,大军就集结完毕,聚拢过来。但毕竟年龄大了,任命他的儿子巴图尔作为盟军主帅,巴图尔的老婆是固始汗的女儿。
巴图尔亲率本族三万精兵,以及和硕特部3万,作为中军主营;因为主军两个部落的人数众多,各出3万之后尚有余力,于是按照七大部落,分别抽调兵马组成主力身后的瓦剌七翼:和硕特部、辉特部、绰罗斯、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巴图特部、巴尔虎等部落,每部万人;瓦剌部族众多,除了七大部落之外,尚有20个左右的小部落,这些部落,人数不等,分由台吉率领兵马过来参战,凑来凑去,人数大概在6万多。全军总计20万。
由于明蒙联军满打满算才13万的规模,内部又有矛盾,兵锋顺利倒还好说,一旦遇到挫折,不出大事儿才怪。所以黄得功的“以静待哗,不战而惑”八字连环决,就成为最佳也是唯一的应战策略。
要知道明军养精蓄锐多时,又有复合弓、虎头牌、偏厢车等防御措施,所以只要黄得功不想打,对方一点脾气没有。
巴图尔的应变也很传统,挑选了3500名会说汉语的士兵,这些人整天不干别的,天天用汉语和蒙语叫阵,骂的要多难听有多难听。目的只有一个,诱敌出战。素巴第头一个就沉不住气了。
“虎山大帅,瓦剌先锋,部众不多,不如决斗。”
“哈哈哈,想我大明天军,威名赫赫,对方以神人待吾等。若吾等单凭鼠辈叫阵,便即迎战,岂非自堕凡间?”
这话从表面上看,好像黄得功挺狂妄挺自以为是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自己把自己吹捧成神的人,其下场都不怎么样嘛。但黄得功的真实想法却是:不论瓦剌大军还是明蒙联军,都没有现在开打的决心!索性假以狂言来长长自家的威风。
首先,打头阵的必须是明军,这是公认的一个作战模式,但明军是要留下后手,以便为回兵途中的谋断做好准备,所以过早进入消耗战,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就连巴图尔都没有决战的心思。关于黄得功等人的传说,现在漠西漠北已经传遍了,瓦剌军中,不可能一点畏惧的心思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瓦剌主帅,巴图尔的当务之急不是决斗,而是必须尽快将这个神话给打破。原因很简单,一旦神话破灭,自信心的此消彼长是非常可怕的,后果怎么想都不过分。
因此,巴图尔选派3500人前来骂阵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这3500名骂人能骂出花来的汉语天才,只是一个诱饵。在30里外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瓦剌大军在那里埋伏了精兵3万,只要征北这边出战,3500名骑兵立刻会诱使联军追击入伏,一旦伏击成功,非但神话可以破灭,甚至还可以一战功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即便征北联军不上当,但这3500人的规模也不小了,无论明军如何能打,都不可能不死人,还甭多了,只要被抢去一两具尸体,就足够巴图尔做文章的了。他们既有萨满教背景,也有藏教背景,同时还混杂了伊斯兰和天主教等诸多教派的人文元素。这么多种文化的交织下,部众的迷信程度是非常高的,只要拥有了明军的尸体,明军战无不胜的神话,就算破了。
所以,黄得功绝对不能出战,非但不能出战,反而还要尽力拖延下去,因为时间,对这场数十万的大会战的进程,是决定性的。只要咏归堡主体建设完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要腾出征西军运作的时间,就有取胜机会了。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拖延越久,神话的真实威力才会越能体现。
这就如同每个人都有偶像一样,于谦的偶像是文天祥,吴三桂的偶像是诸葛亮,黄得功的偶像则是关云长。
试想,如果关老爷突然出现在黄得功面前,然后一句话也不说,什么行动都没有,就那么眯起丹凤眼,垂下卧蚕眉,在那边一座。时间越久,给黄得功造成的心理阴影就越大,因为心理没底儿啊!越没底儿,就越自己吓唬自己。
所以,黄得功绝对不能轻易出战。这就叫‘以静待哗’。当然了,以不变应万变,对于这么大规模的会战来说,是极其被动的。毕竟对方人数在那里摆着呢,一旦对方舍命冲锋,损失将不可避免,并且谁也没有把握说,就一定能抗住。因此,黄得功便开始了另类谋划。
兵法有云,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征北神话,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所以黄得功必须尽量使出特殊手段,来保证瓦剌军始终不敢轻易做出血拼的决策。
以兵不厌诈,来引动对方的猜测之心。始终不敢用全力进行猛扑。这就是‘不战而惑’,也可以说是黄得功在赌一把大局,好险中取胜,火中取栗。
因为都知道黄得功的本事,也知道黄得功的行军特点,轻易不会乱分兵。现在倒好,把麾下两员悍将李老栓、冀乐华都给派出去了,而且这两位还真叫本事,派出去就没了踪影。只是今天出现在北山口,明天又跑到了东漠前,属于冷不丁就冒个头,奇奇怪怪就现个身,虽说人数不是很多吧,但偷袭战术还是比较见效果的。看似跟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走,实则还是很有踪迹可循,蜿蜒向北,并极具向着侧后方迂回包抄的嫌疑。
这样的战法,有点像猴子吃蚂蚁,蚂蚁窝一般都有很多出口,在大范围内,四处撒一些蜂蜜或者米糕,时间久了,蚂蚁会从各个出口出来,少了呢,诱饵搬不回去,多了呢,蚂蚁窝就空虚了。无论瓦剌军怎么应对,黄得功都秉承一个原则,一战功成,无利不战。偏军人数虽少,但他相信李老栓和冀乐华的能力,只要偏军可以保持持续的游击态势,瓦剌大军就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的诱敌之计,确实很大胆。但也确实非常有效果,瓦剌联盟,在会议之后,立刻派出一支2万左右的追兵,跟在李老栓他们身后,一定要探明,黄得功的这次分兵,究竟目的何在!
李老栓他们在追兵一出来之后,立刻开始了不远不近地领跑,之间的距离始终在50里左右,不打,不逃。山口前,露个面,等过了山口,就消失了。然后在大戈壁前叫阵一番,等来到近前,又没了踪影。始终给瓦剌军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越摸不着脉络,就越是怀疑。
黄得功也是没办法,才冒险用了这个战术。自从施行之后,瓦剌的攻势,立刻减弱,因为黄得功的任何举措,没有谁敢轻易忽视的。除非以不变应万变。
但蒙古人的战法,恰恰又是以多变著称。是以说,黄得功赌的就是对方忘记了兵中格言‘佯北勿从’。但请大家注意一点,面对征北联军这样一个几近神迹一般的百战雄师,谁又敢做出‘对方不愿与我决战’的判断?
所以,眼见黄得功稳坐钓鱼台的任凭骂阵,瓦剌军出现了二次应对。在派遣2万偏军之后,本部大军,立刻后撤到东戈壁与宰桑泊之间安营扎寨,与明蒙联军的距离,分开有100里之多。
李老栓他们在越过乌尔斯湖之后,就把2万追兵给彻底甩掉,他们要借用这个时间差,把乌布素湖一带的奥鲁给清理掉。这是瓦剌外围部众的后勤营地,只要把这颗钉子拔掉,瓦剌军军心必然涣散。然后再绕到宰桑泊的西北方向,做出背后进击的态势,瓦剌军为了防止腹背受敌,一定会再次分兵。再分兵,黄得功可就不客气了,因为兵力的绝对比,征北军就不吃亏了,再加上以养精蓄锐之兵,对付惊弓之鸟。把握自然就大了起来。再等到身后咏归城建好,甚至可以不用等征西军了。【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