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有一种生命叫做怒放…1 (第2/3页)
人天生就闲闲散散,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却偏偏什么都不缺。咱们的崇祯皇帝小朱,就是这么个情况,生就一副臭皮囊,却整一个不劳而获的命。说来确实气人,因为更多的人,忙来忙去一场空,为避免伤心就不多说了。单单说另外几种:
有种人有能力不假,但却很偏门,比如洪承畴吧,他确实是个人才,大才,但他的才华,却不是负责具体事务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吕端。大业务没问题,小细节却绝对有问题。
那么既然上位者当中,既有好吃懒做的皇上,又有处理具体事务有障碍的洪大人,自然会有另外一批人,来补充他们的不足,这样的人选,又通称为辅弼之才,俗话讲叫‘打杂的小马弁’。曹文诏、孙传庭、贺逢圣、杨嗣昌等人,就是这类辅弼之才。
但洪承畴同杨嗣昌之间,还有一个不同。定下通盘战略后,洪承畴一般会放手让下面人去干,只要自己随时亲自坐镇,给底下人撑腰就是了。干成什么样,由洪承畴来核定,合格的人,上马金、下马银的赏赐不断。达不到要求的,立刻放弃不用,并永无出头之日。但请注意,这样的结果,只是仕途断了,却没有太大的损失。而杨嗣昌就不一样了,与之恰恰相反。扬嗣昌用人过于较真儿,容不得一点错误,哪怕99.9%都干了,差了个0.1,他也不放过,这种人按北京话讲,就是‘格色,矫情’。
洪承畴是苦出身,虽说是世代书香,可家道很是清贫,正是这样的苦出身,造成洪承畴对底下人多少还是很宽容的。杨嗣昌则自幼就是豪门官宦子弟,带着天生的骄傲。父亲杨鹤,一代名臣,地方督抚、朝中部堂、内阁鸿儒,杨嗣昌本人又有帝王师的名声,所以大杨待人,有时候失之严厉喽。
同样是督抚手下的将军,您瞧瞧洪承畴的手下,曹文诏被称作‘当世第一良将’,曹变蛟贵为河套镇总兵,现在又以‘国之精兵’的名头北征大漠,再有陈奇瑜现在已经是一省牧守了。对上有策,待下有恩,这正是洪承畴的优点。
再看看杨嗣昌手下,文武奇才,地灵人杰,也真是不老少。可不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只知道有个杨嗣昌,至于杨嗣昌手下有什么人?答案基本算空白。
籍籍无名也就算了,杨嗣昌还经常把人往死里搞。这其中,侯恂和左良玉这两个一文一武,就非常具有代表性。都知道左良玉同杨嗣昌有矛盾,那么他们两人的矛盾,是从何而来呢?
侯恂,江南名士,东林干才。曾历任昌平巡抚、河南布政、右佥都御史提督河南军务、兵部左侍郎。
杨嗣昌总督湖广、河南之后,侯恂本是他的助手,但杨嗣昌竟然寻了一个由头,把人家劝退了。矛盾触发点,恰恰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多年前还是一名年轻的小军官,因为当时国家还在拖欠军饷,所以左良玉饿肚子饿的要疯,居然把脸一蒙去抢劫,不成想竟然把锦州的军粮给抢了。本该论罪当斩,只是因为同案的丘磊独自承担,左良玉才得以活下了性命,但官职却丢了。
走投无路之下,是时任昌平巡抚的侯恂收留了他,并且逐步提拔他再次成为领兵将官,后来又通过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洽,推荐给了洪承畴,使得左良玉最终成为独挡湖广的一员猛将。
这样一来,丘磊算不算左良玉的恩友?侯恂算不算左良玉的恩公?那左良玉私下或者半公开场合下,称呼侯恂一声‘恩帅’可有什么不对的吗?本来这事儿很少会有人纠缠,可偏偏到了杨嗣昌这儿,那就是不行。
大杨是总督湖广、河南军务,侯恂则是提督河南军务,从官职上看,杨嗣昌确实比侯恂更有资格被称作‘帅’。可人家左良玉即便称呼侯恂‘恩帅’了,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偏偏杨嗣昌心存芥蒂,当然,这事儿纯粹小小不言,大杨自然也不好立时发作。
这样,左良玉的另一个恩人,就适时重现了。
丘磊当初铁肩担道义,自己殒命而维护了左良玉的性命,左良玉一直以来,都自觉对不起丘磊。所以在发迹之后,对丘磊的后人一直照顾有加,并且以心腹身份送到侯恂那边当差。文官手下有武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展昭跟包公嘛!但杨嗣昌始终觉得‘任人唯亲,乃国家弊政,理应切禁’。
后来崇祯8年的时候,杨嗣昌仿辽东济雪连星堡,沿着李自成游击路线,修筑了很多兵堡,并且起名‘铁索连环堡’。每个‘铁索堡’是需要安排一名军官把守的,而且这军衔都不低,28家小堡晋都司,7家大堡晋总兵。
刚好,侯恂的‘河南军’分到了4家小堡的摊派任务,于是左良玉就给侯恂写了一封信,希望提拔丘磊独子丘慧荣当一名‘铁索堡’都司。侯恂对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