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黑龙吐珠-上 (第2/3页)
寒天,就是千里无人,疯跑了这么多个月,能有命回来就不错了。’
“来人,赶紧安顿酒席,给继盛他们接风洗尘。”
酒席上,一共是13个人,毛承禄、李觉,还有陆继盛等人。喝着温热的烈酒,吃着上等的汤菜,陆继盛等人幸福的像猪猡一般直哼哼。直到就着酒肉吃下第二张烙饼,陆继盛才把这些天打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
“娘娘的,想不到吴三桂这小子的动作这么快!”
此时,不仅吴三桂的沈阳攻略,正在顺利进展。善友教因为在沈阳一带无法生存,是以向外沿扩展,进而出现了四处打劫的事情发生。正因为有善友教的闹事儿,整个后金的政令系统,出现了脱节。不单毛承禄他们侵占三江口的军情,没能及时传到皇太极等人的耳中。就连善友教四处落草的情形,后金主脑们,都似乎没有听到。
毛承禄和陆继盛都没搭理李觉的咒骂,他们的想法其实很一致:吴三桂他打他的,咱们打咱们的。既然他们那么想获得辽国公的封号,那便叫他们得去。后金地盘这么大,人员精锐,也多被吸引到沈阳那边,刚好给了他们一个跑马占地的机会。到时候,虽说后金主力是辽东军打的,但地盘可是东江占的。因此,毛承禄抬右手示意李觉,听陆继盛接着讲下去。
“据我打探的消息,宁古塔的守备是图尔泰,其父巴布海,乃是努尔哈赤的第11子,因为巴布海的母亲出于叶赫那拉族,因此一直不受重用,爵位只有镇国将军(倒数第四级)。不过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善友教闹的有点不像话了,消息再闭塞,图尔泰也该知道了。这种情况下,都城被兵,后院起火,就算图尔泰对皇太极他们再不满,也一定会整备兵马,出面剿杀的。因此,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决定是否出援善友教的问题。”
“呣,”毛承禄略一沉吟,便决定下来,“现在辽东、善友教,加上咱们东江兵马,就像是三足的铜鼎,任何一边都不能出闪失,况且善友教还是东厂内臣的根脉,总是要救一救的。但有一点要跟他们说清楚,辽东急用正兵迫皇太极就范,根本顾不上善友教了,那么,救援善友教的功劳,便一定要算在父帅的账上。这点,你觉得如何?”
“应该没什么问题,反正兴祚他们现在凤坪道,讯息传递起来不成问题,叫家里那边尽快出一份大帅的手书军令过来,也就是了。”
“唔,如此也算周全了,你来安排就是,但不知凤坪君意下如何?”
议事、定策的时候,是不可能叫李觉参与的,这既取决于能力的问题,也是地位和尊严的问题。但礼数上,还是要顾及他的感受,友军嘛!眼见差不多定论了,毛承禄冲李觉一拱手,很客气的问他的意见。李觉连忙努力咽下一块冻豆腐,囫囵的说道:
“我无所谓,只是依继盛看,咱们什么时候过去?”
“不急,再等个一二十天也不迟。”
“为…为什么?”豆腐太烫,烫的李觉喉咙嘶哑。
“呵呵,善友教现在人多势众,如果不叫他们吃些苦头,咱们帮了还不如不帮。救急不救穷嘛!”
“噢噢,那如此,我还可以再逍遥两天,哈哈!”
…
这段时间里,后金实在艰难的很,因为大明多年的经济封锁,战斗力下滑的很厉害。因为蒙古人的内部纷争,造成后金的兵力匮乏。因为辽东军的围打沈阳,造成兵力调配不灵,因为多尔衮迁陵辽阳,使得后金已经形成分裂。在短时间内,实在没有精力处理善友教的问题了,也就进一步恶化了善友教劫道的恶果。
现在整个辽东的态势,呈一锅粥的乱景。沈阳那边,吴三桂正玩命攻城;辽阳那边,因为努尔哈赤的祖陵迁移过来,很多贵族都哭着喊着的往那边涌;科尔沁被奥巴所‘阻’救援不力;双城、毛怜、速平江一带,耿仲明正在盘踞经营;兴凯湖东面,阿速江上游地区,是凤坪道,刘兴祚几兄弟正在那边帮着李觉建设和保卫家园;沿阿速江溯北,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的交汇一带的喜申、乞勒尼、可木还有伏里其一共四卫(三江口),在毛承禄等人的掌控之下;在辽东和东江两条线之间,是善友教的人在满世界的趁火打劫。
在这种态势下,占据先手优势的,恰恰是毛承禄他们。因为沈阳那边,是大会战,交战各方不可能有功夫顾及其他的事情。善友教虽说动静闹的挺大,也只是因为他们打了后金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的战斗力实在太弱,因此,只要毛承禄他们能够主动接触并联合上善友教众,则整个后金政权,将面临东西夹击的态势,因此,毛承禄他们什么时候出击,其实决定了辽东战略的进程时间表的敲定问题。
......
但不管毛承禄和陆继盛怎样设定,起码有一点是正确的,救急不救穷。因为善友教的教首,到目前为止,还没觉得有找人帮忙的必要。教首的名字,叫做李.国.梁!
李国梁长得确实具有蛊惑人心的资格,仙风道骨,眉清目秀,最妙的是,额头正中始终用绿色的彩笔,画一只眼睛。李国梁算的上人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能扑腾出这么大场面,跟他本人的能力有极大的关系。但人嘛,尤其像他这样的身份,时间长了,会出现幻觉。以至于到了今天,李国梁的感觉还很良好。
他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虽说铺天盖地的善友教在拦路抢劫,但这些人,已经彻底沦落成无政府主义者了。也就是说,名义上他们是教众,法理上他们要么是大明的国民,要么是后金的臣子,但实际上,他们是山大王,皇帝来了也不睬。现在仅仅团结在李国梁身边的教众,只有1万多人,护教军3千多人。而教众最多的时候是6、7万的规模。
走到今天的窘境,跟李国梁对形势判断的失误,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原本辽东军的决策层,为了防止后金人气急败坏,临了临了大杀善友教众,所以广宁后的军事行动中,并没有带善友教玩的意思。善友教在东厂情报人员的调度下,拦路抢劫,阻断邮路,原本是全面开花的局面。
可李国梁却盲目的相信了自己的宗教号召力,他还错误的认为,他的教众都是悍不畏死的死士。于是他发布了善友教金律,希望全体教众武装起来,配合明军攻势。殊不知,效果却差的好多。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