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最后的招抚(下) (第3/3页)
他手下一万兄弟,分配入三营中,国家不取,并且这些人获得当然的军户身份。
并赐田产,十万亩。赏银,172万两白银。
同时约定,现在国家要三面出征,李自成如果愿意,可报名随同征西军参加远征。如果李自成不愿意打仗,那么闯军的三营人马,也最好由国家安排出征任务,可天飞、九条龙、宋献策三人,也是这个规矩。
因为有张献忠的例子,李自成他们知道,自己几人的性命和富贵,都是可以保全的。但底下兄弟,如果被国家安排出征,则很可能重蹈洪承畴暗夜追杀的覆辙。
所以,这条基本上就是逼迫李自成等人,要么自己保自己,要么,就领着这些兄弟去为国家建功立业。
李自成之所以答应这条,似乎是得到了熊文灿的一个指点:西域各国,未见得都要保留,打下一个小番国后,朝廷必然留人看管,而看管之人,不就隐隐成为一方霸主,享郡王级别了吗?
郡王,还能掌管一个小国家,虽说地方离中原远了点儿,但天高皇帝远,国家只要你一个恭顺的态度,其余,在本国内,你愿意干什么都成,国家不会管了。
这才是真正的诱饵!当然,以李自成的本事,这个诱饵也不算太难得到。
这个真正的诱饵,事先连朝廷那边都不知道,偏偏熊文灿敢提出来,因为熊文灿实在太了解当今皇上的秉性了,也就拥有了这份自信。
……
李自成的打算,外人是不知道的,朝廷这边的盘算,也是很超然。自崇祯五年到现在崇祯十年,整整五年的血腥镇压,曾经浩浩荡荡的4百万变民,于今只剩下李自成山寨中的1万来人了。
当然,国家也因为剿匪而获益匪浅:
首先,就是财政的改善,国家为了缓解赤字,而提出了皇商概念,在短期内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现在的国库之中,储备的白银数目已经高达3600万两之多。
其次,一口气强行减少了5百万的人口,这些人口又属于高消耗粮食的青壮人口,对国家来说,等于减轻了一块非常非常重的负担。
那么这个5百万的数字是怎么出来的?
变民军最多的时候,人数高达数百万之众,当年荥阳大会,十三家头领,七十二营好汉,单单一线作战人数就有21.6万人之多。
由此暂按7%的比例倒推,21.6万人的军队背后,起码有308万的人口基数,再算上这个时代并没有计划生育的说法,那么这个人数就会达到460万左右。
而洪承畴的‘屠手’外号,就足以证明他在杀人的时候,是绝对不皱眉头的。洪承畴上调入阁之后,接力的杨嗣昌等人,手段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因为洪承畴杀的最早,也就杀出来名声,所以后续的人再怎么杀,也不会在名声上遭受损失。大家都把这笔血债记在了洪承畴的头上。呵呵!
但依然可以这么说,剿匪的代价是惨重的,因为‘剿’字的背后,是将近5百万条人命啊!5百万的数字中,除了杀的变民,还包括阵亡将士。
但也可以这么说,剿匪,使得国家减去了一个大包袱。
第三个好处:现在国家的外战有些拖沓,甚至刻意停滞。而将精力摆放在了国内备战和剿匪上面。这就促进了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战争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国家机器得到了充分开动的机会。
等到皇帝和内阁九卿,一起探讨了熊文灿起草的《招安初议》。大家争论了几天之后,由崇祯皇帝亲自拍板,稍稍做个微调,就同意批复了。
稍稍做的更改是:李自成他们的封地和驻地,不能在陕西,也不能在他们现在的开林,要向东迁移到广水、大梧一带,就是大别山以西500里的地方。那个地方穷山恶水,李自成他们将来即使折腾,也不会有太大动静。而且,周边地带,左良玉、猛如虎,天雄军等部都可以朝夕可至。
这条是先以明刊发布,再由熊文灿亲自送递,君无戏言,皇上向天下公布了这些条款,其实就等于给李自成他们一个保险栓了。
于是,敲锣打鼓的,李自成就招安了。闯军正式更名闯西军,三营12000人,其中多出的1000来人,都来自天津武学毕业的军佐将卒,进一步保证了这支军队的可控性。
闯西军将赶赴西北,会同那里的孙诚、唐栋、贺赞三部,四军12营计4.8万人,加上抽调京师五军营的王来聘、徐彦祖,领军六营,一共18营计7.2万人。一起出征西域。
贺赞是征西大将军节制征西六路大军。
孙诚是征西左将军,
唐栋是征西前将军,
李自成是征西右将军,
王来聘是征西中将军,
徐彦祖是征西后将军。
作战的主力部队,一定是贺赞、孙诚、唐栋这9营。
至此,现在的大明帝国,终于到了蓄势一击,洪水下山的态势了。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