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最后的招抚(上) (第2/3页)
其中一份子。
皇上这么说,其实就挑明了,你们可以谈招抚,也可以提出转剿为抚。但是,千万别拿大道理说事儿。
原因,数百万条生命的损失,不是某一个人的错,也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如果为了这5百万而温吞水一般的招而复叛,最后将国运拖垮,被外族入侵成功,那可就不是5百万的事儿了,而是数千万颗人头落地。
而且从皇上的表情来看,他现在也希望有人提出来,对剩余的叛匪进行招抚,好尽快肃清国内这个烂摊子。只要匪患得到正式解决,全国上下必然会协同一致的为外战做准备。只是皇上苦于当初制定剿杀国策时,参与其中的文臣武将实在太多,缺乏一个合适的契机来扭转态势。因此,今日,他贺逢圣的这一番演讲,恰到好处的行使了这份功能。
贺逢圣想通这个关节,背后稍稍凉了一下,他现在忽然醒悟,此时的皇上,已经不是当年刚刚登基时的少年天子了,这样老辣的政治手腕,很是令人佩服之余,产生些许的惊悚。
想的很多,但时间却很短,贺逢圣脑海中转了几转之后,眼见皇上和一干朝臣都在眼巴巴的望着自己,连忙整整思路,朗声开口说道:
“吾皇仁爱宽厚之心,臣等铭感五内。臣刚才所言,失之急切,还望皇上恕罪。”
“言国议政,哪有罪责之理?贺先生无需如此。”
“臣多谢皇上。”
“贺先生应有话没有说完,但说无妨!”
“谢陛下,臣想,李自成、可天飞、九条龙三人,以万余兵马,游走于山川之间,所追击者,左良玉、曹文诏、虎大威等人,无不是精兵良将。所筹谋者,杨嗣昌、陈奇瑜等人,亦皆乃栋梁之才。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仍无法围而聚歼。可见李自成等人,当属人才,此等人才如果为国所用,当属大幸!”
呵呵,贺逢圣转机很快,他轻松的就将招抚李自成,从原来的‘仁义’立场,转变成人才难得。既然他这么说了,崇祯皇帝也就顺坡下驴,笑嘻嘻的说:
“既然如此,列位臣工,可有什么可说的吗?”
“回皇上,逢圣所言,真真是为国为民所想,臣附议。”温体仁立刻出面表态,他是首辅大臣,这样重大的事情,理应率先表态。
“回皇上,臣与李自成多有接触,此人若能真心归化,理当是个独当一面的将才。是以,臣附议。”
杨嗣昌立刻出面,好家伙,一力剿匪的政策,执行最彻底的,就是他和洪承畴了,现在眼见皇上想来个一劳永逸,并且把丧民的罪责,彻底淡去,他自然高兴万分了。
“皇上,远征在即,不若将李自成的部曲,并入西征大军,免得勾留国内,平添惆怅!”
洪承畴也神色轻松的出面回答,甚至用上了诗词用语。
“臣等亦附议!”
大家一见现在这事儿已经没什么敏感因素了,也就都出来打圆场。一时间,大家似乎都忘记了,那死去的数百万人。
……
八百里,大巴山,连绵起伏,巍巍峨峨。山势雄奇,云海茫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如此美景,人迹罕至,不收门票,不受管束,是扯旗吹哨子的大好去处。所谓扯旗吹哨子,是黑话,意思就是上山造反。
那腹地在万源、南江、镇巴、城口一带,还有一处让国人时常心生温暖的温柔去处,晋人陶渊明记述的桃花源的原型——开江县。
山势巍峨之间,是一条盘肠小道。小道之上,一行三人正在缓缓而行。当先一人,豹头环眼,虎背熊腰,时尚春寒料峭,但这位依然是精赤上身,身上纵横数十道疮疤,古铜色的身形,虬结的肌肉,显得是那样的,那样的威猛!腿上一条白绸灯笼裤,腰间两把鹰嘴短火铳,脚下依然是赤脚。
大汉手中举着一把平头平身的砍马扑刀,沿着小路,不断的滥砍滥伐。他,显然是后面两人开道的先锋。
最后一人,矮墩墩,胖墩墩,浓眉细目,一脸憨厚。身穿百褶粗蓝布短坎长裤,脚下一双千层底儿布鞋。肩上跳着个扁担,扁担两边的东西,一看就不少,但此人挑起来是腰不弯,气儿不喘。他,显然是此行三人中的跟班脚力。
现在,便让咱们看看中间这位正主儿吧。
此人高矮适中,胖瘦有度,宽额朗目,玉面美髯。一身儒生装扮,头上儒巾,身上儒袍,脚下官靴,手中一把折扇,因为天气太冷,所以一直折起来握在手中。除此,别无长物,连戒指都没有。行走在前后两人之间,更显得是潇洒之极。
大家别看此人装扮简单,但这位先生却绝对不是个朴素的人。因为他手中的扇子,是镂雕牡丹纹象牙骨折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