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兵甲之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十七章:兵甲之事 (第1/3页)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第十七章:兵甲之事

    各色釉彩大瓷瓶的出现,使得皇宫瓷器收藏达到了一个小高峰。

    汝、官、哥、均、定,五窑瓷器,谓瓷中之宝。宫中历来积存了不少,如今再加上童宾的‘瓷母’,皇帝很有开一个博物馆的心思了。但为了保证自家的技术不外流,皇帝暂时按下了这种冲动。而只是赏了童家一个荣誉:

    钦赐童家祠堂可用‘垂花门’的奖励。

    周延儒叫马世奇寻找大瓷瓶的目的很简单:马世奇是什么人?聪明、博学、好动、勇敢,能文能武,长得还帅气,这样一个偶像级人物,不点状元郎太可惜了。而且最关键的是,马世奇的兴趣爱好,同皇上还挺一致,这不,连大瓷瓶都给您淘换出来了,可见,这是一个合格的文臣书友啊!

    他的心思小朱皇帝自然明白,所以,小朱对明年点马世奇当状元郎的承诺,不会改变了,这其实也是小朱对钱谦益的承诺。想通关节,皇帝也就将全部的心神,放在欣赏大瓷瓶上面了。

    ……

    正在皇帝忙忙活活不知所谓的时候,贺逢圣、洪承畴、梁廷栋这几位阁臣重臣,联名上奏。

    “吾皇既想以战促和,便应该集中精神,为开战做好准备,再不能这么无所事事的瞎晃悠了,瞧你这些天干的好事,要么就是强索宫女,要么就是举办音乐会,不是玩瓷器,便是引进标点的,这对大明的战事有什么好处吗?赶紧抓紧时间,备战备荒才是正理啊!”

    这份奏折,内阁首辅温体仁可不敢轻易置喙,在票拟上写上‘谏诤善语’四个字之后,就转给方正化送皇帝批阅了。

    皇帝拿到这份骂人的折子,心中苦笑,连忙把洪承畴召进来讨论,为什么要找洪承畴呢?因为这第二届内阁的搭建之初,就没准备打仗,但人算不如天算,林丹死后的蒙古格局,必须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主体来通盘统筹,要么是大明,要么是后金,所以,必须再次开战。而一旦开战,现任大臣中,只有洪承畴能当大任。

    额哲汗继位大典再有半年左右就举办了,从舒烨稷传来的消息看,这次大典,蒙古各部族派代表来是肯定的,但要他们认额哲为草原共主,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额哲信奉黄教,如果不是额哲属于成吉思汗的嫡亲血脉,如果不是额哲的背后,有大明的帮衬,恐怕这次大典的规模,都不会很大。

    为了实现大明早在2百年前就设定的政治企划,以蒙古治蒙古。大明必须要有所行动,运作的目的,就是全面掌控蒙古。通过额哲汗,来遥控蒙古。这是2百年来的政治企划,也是孙承宗和钱谦益做的政治蓝图。

    而以洪承畴与皇帝为首的鹰派来说,借用‘额哲继位大典时,遭受蒙古各部族不公正待遇’为借口,开启战端,以战促和。才是最佳方式。

    当两种政治企图产生抵触时,就看谁的政治影响力更大了。或者说,谁对谁的心理阴影更大一些。

    像钱谦益、孙承宗这样施加于君主心头,政治影响力的阴影,存在于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政体之中。每一个政体模式下,这种老臣的阴影,普遍困扰着所有的当政者。

    为了摆脱这样的阴影,很多人都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杀人。接班人杀老臣,新人杀旧人。但这种方式,是最野蛮也是最难成功的。

    那么另外的方法是什么?继任者的政治能力,无论是否超过了前辈,他突破桎梏、先破后立的最柔和方式,就是自己培养和提拔新人。或者说,寻找奸臣来帮助自己。

    我们说过,洪承畴是个政治赌徒,因此,洪承畴在温体仁、周延儒互相争风吃醋的时候,另辟蹊径的进行了运作。

    当然,并不是只有温体仁、周延儒、洪承畴这三个人在运作,其他的的阁臣九卿,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筹备。为全面开战,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

    洪承畴做了三个工作。

    1.武备的驯良。无论战争手段如何演变,有一条战略是亘古不变的。——精兵战略。这条无需多言。

    洪承畴对精兵战略,是执迷不悔的,他在兵部尚书的任期上,一共训练了8支精兵:孙诚、唐栋、贺赞、王来聘、徐彦祖、申甫、黄得功、曹变蛟。这八个人统领的手下,都是一军3营的建制,总规模是9.6万人。

    出于令人遗憾,但可以理解的原因,洪承畴刻意摒弃了刘良佐、满桂、左良玉这样已经成名的将领,甚至,他抛弃了一直给他鞍前马后忙碌拼杀的曹文诏。他其实,还抛弃了一个人,周遇吉。

    2.盘查天下田亩,这事儿已经操作很长时间了,将近两年了。洪承畴明察暗访了很多很多的豪族大户,这些人夺占的田地,也都摸的差不多了。而且以董其昌为标准案例,也已经出现了。所以,洪承畴挥向地主阶级的钢刀,已然高悬。

    但大户们,不是傻子,正是感觉到洪承畴的这些小动作,才导致最近的官场中,支持国家开战的声音,突然大增。

    因为在正常的思路下,国家远征,当政者为了保证前线的胜利,通常会对国内采取安抚与稳定的怀柔手段。豪门寄希望国家尽快开战,以阻挡洪承畴的土地改革。

    但洪承畴却敢反其道而行之,这就又回到了第一条:精兵战略。

    精兵战略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出战人数少,这样就可以让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余力,来应对国内的突发事件。八支精锐部队远征之后,国内的曹文诏、满桂、左良玉、周遇吉等人,其实力,足够国家攘外安内的了。

    而且国家还有了一个任谁也不能阻拦的借口‘一切为了战争’。以此借口,把那些‘发国难财’的地主老财,全给端了。这个远征,抄田的两步走方略,被洪承畴称作‘顺水推舟之计’

    洪承畴做的第三件事儿,是去了趟河套镇旁边的一座新城——六娘娘城。

    乌云娜的部落,原本不在河套的,但出于某种已知的原因,乌云娜征得了苏泰太后的同意,将自己的封地迁移到了河套镇附近,刚好这里原本有个小镇子,苏泰太后索性连这个镇子都送给她了,她的太妃府,就在镇子中央。这些年,沿着长城,从河套至归化城的广大区域,定居的耕种性牧民,越来越多了。还有很多汉民,也迁移至此,开荒垦田。因此,汉化的地名也就越来越多。

    乌云娜的这个小镇子,被大家起名为:六娘娘镇。汗!虽说不是很好听吧,但倒是挺好记的。

    而互市,也正式由北三关,迁移到了六娘娘镇了。舒烨稷说是‘为了方便’,因为河套这边水草丰美,互市的牛马,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修整。再说了,北三关的建设初衷,显得有些咄咄逼人。而迁移到曹变蛟坐镇的河套这边,就显得很柔和了。因为这里到现在还被称作鄂尔多斯草原。

    但这只是官样文章。实质上,在蒙人世界和汉人世界,都在传说着一个绯闻。呵呵!要说起来太傅宰桑,迎娶故汗的旧妃,也属于正常现象,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而已。

    洪承畴去六娘娘城,不是为了盘查舒烨稷的风流韵事,他是考察蒙古形式去了。回来后,洪承畴自信满满的提出了十六字真言:

    “蒙古之局,百年良机。精兵以讨,联兵而征。”

    “既然要联兵而征讨天下,干系庞杂而度算难明,还是要多方咨询才是。”

    “是,陛下所言极是,此等事宜,当不得一两人来定的。”

    “那便这样,明日宣旨,诏天下督抚,以年节返京述职为机,齐聚京师,共议大事!”

    “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