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建筑新法 (第2/3页)
震惊莫名。
因为她这法子虽说有点阴险,或者蛮横,但却给小朱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环境保护,防沙固林!如果现在开始运作,对中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小朱有着四百年的认识,所以小朱知道环境恶化的危险。同时他也知道,以后的建筑材料,木材将不可避免的让出主角位置。那么自己索性借用‘功德林’的概念,把环境保护摆上日程。
说干就干,小朱连忙把孙茂霖的报告提交给了内阁,内阁对孙茂霖利用功德林培养巨木建材的概念,表示了极度的愤慨。
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将边军、流民的尸骸,用功德林来安葬的方法,确实可行。当得知小朱‘只想育林,不想取木’之后,他们都很高兴。
这样一来,问题就好办多了,命令九边各省,首先在张家口、黄羊滩、黄河沿线、长城外沿儿,普遍栽种松、柏、杨、槐。好组成一片又一片的功德林,然后各地的政府出面,将失散的骸骨,逐渐迁移进功德林。
当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拥有祖林,没点多年的积累和财势,是不可能的,所以,广大农民阶级,一般是以村为单位,寻找祖坟安置地点,久而久之,沧海桑田,祖坟也就没了。
而功德林这个概念的提出,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墓葬文化,带来了新的曙光,因为功德林相对固定,区域不小,又是好多好多个家族共享的祖林,那么保护起来,不用国家花费太多的精力,百姓就可以尽心维护。林子大了,绿化带也就起来了,防沙固沙,保护环境也就上档次了。
在功德林的分配上,原则是每树一坟,遇到大家族的,可以双树一坟,四树一坟,或者八树一坟,但前提是您得多交点钱。这钱也不干别的,就是平时养林护林之用,初步估算,这个项目,还可以解决十三、四万户家庭的闲置劳动力。
每片功德林前,都立上石碑,书写一堆皇恩浩荡、不可砍伐的套话,这事儿也就成了。
但这件事的应用时间,可绝不会短,十年树木嘛!为此,小朱专门调阅了户部的帐表,发觉还有300万两银子的闲钱。于是大笔一挥,叫温体仁拨给户部,专门用做功德林的种植工作。注意,是每年300万,连拨十年。
孙茂霖的事情,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因为她的研究工作,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孙姑娘,不会出现在紫禁城了。她将会同梁九、肋尼,一同走遍大河上下,好进一步完善建筑新法。小朱也乐得轻松了。
小朱现在经常和温体仁研究报表,现在已经是每月一报的规矩了,最近时日,因为同番夷的商事越来越紧密,阿拉伯数字,已经悄然出现在帐表之中,只是因为温体仁怕别人骂他奇技淫巧,是以报表上,是三行不同顺序的数字。
‘12345’是一行,从左到右。‘一二三四五六’是一列,从上到下,‘壹贰叁肆伍陆柒’再是从上到下的一列。大家各取所好就是。但这样一来,这报表该怎么布局呢?大家想通了这个关节没有?两个竖列,加上一行横列,放在一张纸上,如何布局,才不觉得乱?
要不说温体仁是九孔玲珑心呢!他衍生出了一个漂亮的记账方法出来:穿透式丁字总分记账法。
所有的总分账,都采用丁字形记账法。左借右贷,上下余额。而且,因为温体仁进士出身,为了便于查阅,还进行了穿透式的标注。总账上的每笔钱的旁边,会标注一个小小的记号,如果想查询明细,可以直接按照小小的记号,去翻阅明细分类账。便捷,清晰。
“皇上,今岁的国入,应为5800万两白银,其中,有1400万,是内帑的,要不,臣明日,便将这内帑划拨到宫里如何?”
“乖乖,5千多万,这么多啊?太好了!”
“呵呵,皇上,国库丰盈,实在是盛世之兆啊,这国入之中,有1400万的内帑银,明日可否迁入宫里呢?”
“温先生啊,你对朕好,朕明白的,但这1400万,朕就先不要了,张彝宪前天回来了,因为增加了滦河皇庄的经营,所以交过来的可是不少,加上前几年的积攒,内帑现在有300万的余额了。足够朕的用度了。”
“皇上,天子的威仪,还是要考虑的,民家还每年置办几身新装呢,何况皇家!要不,臣做主,替宫里置办点物件如何?”
“呃,”小朱琢磨了琢磨,说的也对,何况这钱,名义上就是小朱的。
“也罢,就有劳先生了,不过,额度嘛,不可超过50万。”
“遵旨!”温体仁挺高兴,他是首辅,既不缺钱,又不缺信任,估计他幸福的快哼哼了。
“对了,先生,陈洪绶前段日子说,想用花绣,将宫里的画像留一份丝档,不知道您怎么看?”
“呃,”
温体仁面带难色的看了看小朱,又扭头看了看旁边伺候的绯儿,没吱声。搞得小朱莫名其妙的看了看绯儿,心说,‘绯儿听政,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何况这档子小事儿,你看她干什么?’
见小朱会错了意,绯儿连忙出面:
“哎呀,咱们万岁爷怎么又犯糊涂了不成?丝档,死当!听着、瞧着,一百个不吉利的。偏那个陈洪绶是个书呆子,竟然连这都不知道。再有,顾绣、湘绣,原本是精品的宝物,可是绣个花鸟鱼虫、诗词歌赋什么的,倒也都无所谓,可偏偏一针一针的去绣先帝,就又变成大不敬了,万岁爷可是明白了没有啊?”
“切,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这算怎么论的?”
绯儿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