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三章:国家建设 (第1/3页)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问:为什么人走的路要叫马路啊?
答:因为马跑的最快。
笑:马跑的快,那也不能叫马路啊,应该叫铁路。
问:铁,铁路?为什么呀?
答:马蹄子都是铁做的。
笑:那路上还有车辙子印呢!你咋不叫它木路啊?
说话时,烛光摇曳,伴着星光一起,印在了房梁上,展现出来的景象,很类似一根粗粗的筷子,戳在一大张面饼上。
***
唉,这人啊,就是能琢磨,狗狗的鼻子灵,所以它们天生就喜欢好奇地到处乱闻。猪猪估计是味觉方面比较另类,属于吃什么都香的主儿,所以它们天生就是胖墩。人呢?人的脑子在动物当中算最聪明的,所以咱们整天瞎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出现了下面这句话:
四驽之驱,并驾齐肩。苍翠之株,遍植于旁,相隔百步,不绝于迹。
想想也是,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躺坐在温凉车中,飘来的花香盈怀,树上的鸟鸣啾啾,即便是掏粪工,想来也一定快乐似神仙。
***
中华文明中,公路的建设标准,原本是秦始皇定的。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说,即便是汽车时代,这样的公路制度,也是先进的。
四匹马拉的车,可比悍马还要宽,两辆车并驾齐驱,奔驰在大路上,迎面是同样的两辆车,相向而行,公路的宽度,刚好容纳四辆车交汇而过。道路两边还每隔几十米种上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因为松柏在当时,是墓葬用树,所以,护路的树种通常是柳树或者杨树。
请大家琢磨琢磨,双向四车道,两边还全是巨大树冠的树木,嘿嘿,跟现代高速公路也不差什么了吧?这份恢宏的设计蓝图,不仅成稿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还进行了实践性建设。多牛?
但是,再聪明的人,他也有失误。嬴政先生死于出巡途中,原本想传给公子扶苏的皇位,却被小儿子胡亥给谋了去。偏偏胡亥又不争气,活活把个大秦朝给败伙没了。于是之后的历朝历代,大多数的皇帝都尽力避免离开皇城的行为。少有的几位不信邪的皇帝,又基本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历史学家,始终有一种假设,那就是如果秦始皇老先生没有死在半路,结果会如何呢?如果顺利传位给公子扶苏,一统****八荒的大秦朝,会不会还是二世而亡呢?
没人能回答,也没人愿意做这种尝试,因为后世比较有名气的出巡一共有三次:
杨广出巡,激起天下义旗,被手下杀死于行宫之内,谥号为炀。
高欢出巡,甚至还带着小蜜,结果众叛亲离,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就败亡了。
明武宗出巡,结果大半夜爬起来钓大鱼,基本淹死在冰冷的湖水中。
瞧见没有?皇帝出巡不是什么好事儿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担忧,对皇帝出巡后果的担忧。历朝历代的皇帝呢?也多数是不敢触碰这个底线,凡是跨越这条红线的,无一例外,全被打上了昏君的名号。皇上轻易不得出巡,这偌大的天下,如画的江山,统统没有资格看了。
对了,那郎儿个是出巡哩?出巡不是出去玩,而是天南海北的巡视。北方,要起码到长城外,东方起码要到蓬莱,南边最近也要是江南,西边,西边不太好办,但怎么也要到玉门吧?
所以,小朱带着一大家子去白洋淀十五日游,算不上真正的出巡,只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出城而已。
因为,作为皇帝,长途出巡是不大可能的,根本没戏。
既然皇帝不出巡了,那么根据皇帝级别建造的马路,也就被大家冷淡下来。道路越来越崎岖,越来越狭窄。时间久了,好多道路还荒芜了。因此说两千年后的今天(明代而不是21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始终没有出现双向四车道的国家公路,要挖根源,还就出在嬴政设计师自己的身上。
虽说国家公路没多少,但官道确实不少,大明驿站1923所,这两千来所驿站之间的道路,就属于官道,整个国境内的交通网络,还是比较发达滴。
大家可以做个实验:拿十个瓜子,撒在a4纸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