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当致仕成为时尚 (第2/3页)
“陈奇瑜可当此任。”
温体仁倒也干脆,直接就表明态度,陈奇瑜作为巡抚山陕的人选,的确最佳。温体仁现在是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他的意见,小朱是尊重的。于是,就想这么定了下来。但刚想拍板,就听一声清朗的声音说道:
“启禀皇上,陈奇瑜于洪兵中,多为参谋之职。于今匪患初定,兴民生,复农业,置府衙,方为上计。臣敢请吾皇,撤山陕总督一职,分设三职以为周全。”周延儒。
周延儒的这番话,表面上听不出什么怪异来,议事嘛,大家自然是有一说一我是严守一,实话实说俺是崔永元。但问题是,在明代的政局中,首辅的意见如果频繁被否,时间久了,这首辅也就悬了。
之所以周延儒要绵里藏针的跳出来,根本原因还是在这届内阁首辅的任命环节。为了给温体仁顺利升首辅腾出空间,周延儒被皇上发到蓟辽那边,当了半年多的监军。不想,竟然连番胜仗。加上他于士林中很有影响,毕竟是状元郎出身嘛!如今又与辽东军系的关系非常融洽,因此,他现在已经半公开的与温体仁成为政敌了。政治嘛!没办法滴!
“周先生言善,但不知,先生可有人选?”
他提的这条,也算中肯,七都督的设置,是当时为了稳定国内的权宜做法,只要国内平定,省与省之间,还是要分人管理好一些。
周延儒是兼理吏部的,他对整个大明各级别官员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加上他实在想找机会展现一下自己的理政才华,因此,见小朱发问,这小子竟然慷慨陈词,演讲了整整一个时辰,把山陕的文武官员全给翻了个遍:
山陕:
命陈奇瑜巡抚陕西总理军务,
吴甡巡抚山西总理军务。
曹文诏,巡抚山陕都指挥使。
陕西、
甘学阔陕西布政使,
起招吏部验封郎中孙传庭为巡抚陕西都御史,
虎大威陕西总兵指挥使。
山西、
杨文岳山西布政使,
范复粹巡抚山西都御史。
左良玉山西总兵指挥使。
这样安排之后,等于将山陕全然分开,曹文诏虽说仍是两地军界中的最高将领,但仍要同时受到陈奇瑜、吴甡两人的节制。各地的三司都有干吏兼任。
无形当中,洪承畴的能力得到了印证。想想也是,有洪承畴在,不论是皇帝还是内阁,都不太操心山陕的人事问题,现在洪承畴一走,大家立刻冥思苦想对各级官员的任命与安排。可见洪承畴的能力。
借着这项安排,大明内阁人选的调换,也正式摆上了日程。
自去年钱谦益春闱辞职之后,如今已过去一年。
现在的内阁,温体仁、孙承宗、杨鹤、成基命、周延儒五个人,按说配合的也算默契了,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折腾,他们几个的关系还算不错,
但老徐大病风波,让所有人看见皇上对老臣的情谊和友谊,左右盘算后,孙承宗、杨鹤、成基命竟然相继提出了致仕的表奏。一时间,致仕成为了流行风尚。
其中:杨鹤年龄太大,的确到了退休的年龄。在钱谦益的带动下,成基命也上表递交了请求致仕的报告。不过成基命动机多少不纯,有沽名嫌疑。
孙承宗的年龄确实不算小了,再怎么不舍得,也到退休的时段了。
这时候刚好是崇祯八年刚开年,春二月,一众君臣开始了下届内阁的讨论。
徐光启原本是最热门的人选,但老徐一病惊人,小朱也不敢再使唤人家了。而且身子又留下残疾,大家也就放弃他了。
最后的内阁及九卿名单如下:
内阁(由低到高)、
梁廷栋,兼理兵部,东阁大学士;
贺逢圣(48岁),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郑三俊(57岁),监理吏部,东阁大学士;
周延儒(42岁),兼理工部、刑部,武英殿大学士;
温体仁(62岁),兼理户部,文华殿大学士,首辅
九卿(由高到低)、
吏部尚书,孔贞运,54岁,孔子63代孙,39岁中榜眼;
户部尚书,何如宠,四年前他家乡桐城北靠山易旱,何如宠上奏请求小朱由国库拨银修渠引水。当时国库空虚,小朱没答应。何如宠奏道:“老臣只请修一茅叶宽的水渠,请皇上恩准”。小朱当时心说‘茅草叶能有多宽?也花不了多少银子’便准奏了。却不想何如宠让人从山上采来一片最长的茅草,少说也五六尺宽。小朱后来知道,也只好一笑置之。水渠放水那天,何如宠也去了。沿途百姓感谢他,都匆忙杀鸡宰羊,想做点好吃的给宰相尝尝。时间仓促,烧焖炖都来不及,只好水汆,主要是取新鲜的鸡鱼肉等物料,现宰杀后,猛火急氽而成,没想到却汆出一道名吃。
小朱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