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军工标准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三章:军工标准化 (第2/3页)



    1.光启炮被广泛应用在各支部队中,大炮是战争之王。如果用好了,其威力要超过步兵和骑兵。炮兵的火铳配置,以改良鹰嘴长铳为主。因为不论长、短鹰嘴铳,它们的特点就是射程短,而威力大。炮兵被突袭,自然是已经近战的局面,鹰嘴铳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2.偏厢车炮,目前主要就是申甫的忠武军,这是一个特殊的兵种,小朱最初的意思是想将他们建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但基础实在太差,申甫的军队,只好配上又有骑兵,又有步兵的锦衣卫六营来归他管辖。

    偏厢车炮的射程和威力都还中等,但在申甫最近这几年的努力下,行军速度提高很快,已经达到了中下级别骑兵部队的速度了。反正有锦衣卫六营来配合作战,也不用太担心。每车六炮。

    3.守城佛郎机炮,是相对光启炮来说的,光启炮造价太高,小朱四处筹措,也无法大量生产,只好退而求其次,将守城炮提上日程。专门用于防卫城市之用。守城炮的材料是红铜,造价便宜。

    本来是为了省钱,但事态的进展,却以花更多的钱结束。都是因为那个钱谦益,老钱因为整顿军制而变得事儿事儿的。

    明明是个门外汉,却非要在军事问题上发言,他找到白起写的一本旧兵书,说按规制,城墙上,每150步应配备一个箭楼及一门火炮。城门上的旗楼,则安装两门火炮。一下子,将小朱的军费开支,无限扩大。

    不过孙承宗的态度倒还超然,他同意了老钱的提议。只是做了一个区分。凡城,分都、大、中、小四类。北京、南京、中都(凤阳)的守城炮,都是光启炮。并且城门旗楼上要装四门光启炮或者六门守城炮。

    各地首府如西安等地的重大城市,城门处是四门守城炮。

    中小城市,城门处两门守城炮,但不再150步配一门守城炮,而是分别按200步、300步来配备守城炮,并且小城不配箭楼。

    4.船舷炮,顾名思义,就是给两支海军配置的。重量小,体积小,每船都可以配置n多门。甲板上,大船要配一到两门光启炮。现在海军的家底是最厚的,光启炮再贵,他们也买得起。

    四种火炮的炮弹,都是圆球体。

    ***

    看着老徐的成绩单,小朱又是欣慰,又是肉疼。武器换代的代价和意义,就是一大笔开销,整整6000万两白银啊!大明今年农业税、乐嬉税、海事银、孝敬银这几项税入总和是3800万两,加上前几年剩余的1200万两,不过才5000万左右,这笔开销,将成为今后四年的主要开支。一下子,小朱又过上了赤字生涯。

    但小朱还是寻找到了弥补赤字的一个办法,徐光启定下火器标准后,也意味着,军工工业化进程的到来。连续五年的逐步换代和统一,使得大明各兵种的武器,达到了规模上的统一,这样,零配件的生产,尤其是弹药后膛、转轮点火装置、以及瞄准装置等等这些关键部件,完全可以施行标准化量化生产了。而标准化就意味着成本上的缩减。

    没过两天,充分理解小朱的心思的工部,很快上了一份折子,请求将火器生产,以包买的方式出包给皇商—-舒烨稷。

    包买方式现在已经不是新鲜事,很多南方的袜帽商,都这么干。将订单往下发放,提供原料,工人自己回家制作,完活后,按件拿工钱。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节省时间和金钱的生产方式。

    但军火可不同,一旦出事儿,那可是崩盘的危险,舒烨稷虽说值得信任,但工部这么玩似乎有些过火。

    “皇上,徐老先生惟想能替国家省些银子罢了。”

    方正化连忙替老徐开脱,他们察言观色的本事都很高,见皇上这边拿着徐光启的折子,面色有些难看,就立刻猜测出小朱的心思。

    “呵呵,正化啊,朕也知道,徐光启是一门心思为国家分忧的大忠臣,但是,这包买火器一事,事关重大,舒烨稷一介布衣,如今身家富可敌国,又贵为伯爵,手中握有汰选火器的单子。朕再让他制造火器,久之,颇为不妥啊!”

    “皇上思忖的是,皇上这么想,也是为老舒着想。只是,这火器制造,耗费过于巨大,如由工部承担,不就等同于由朝廷承担吗?”

    “是啊,不过虽说国库无钱,这包买也断断不合适。难办喽!”

    “皇上保重龙体。”

    方正化见小朱没有怪罪徐光启的意思也就不再多言。军国大事,方正化比曹化淳他们谨慎的多。

    “正化啊,你去把曹化淳找来。”

    “遵旨。”

    等曹化淳一来,方正化立刻退出了乾清宫的东暖阁。

    曹化淳感觉挺良好的挺了挺肚子,他很高兴,皇上一有啥烦心事,就一定找他曹大伴,他感觉不良好才怪。

    等听完小朱的顾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