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辽东渴望 (第3/3页)
没多少人求着您打架,您再不好好筹谋准备,想干嘛啊?什么叫狮子搏兔?为什么要狮子搏兔?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喽,所以,需要决策层既要有伟大的决心,也要有伟大的耐心。二者缺一不可。
……
但因为这事儿抻的时间确实太长了,以至于毛文龙升任东江镇总兵官之后,还是遭受到言官们的弹劾。毛文龙一怒之下,写了一个表奏报上来。其中有一句惹事儿的话:
“辽事,除某家外,唯只有圣上、孙辅能明。谁若多言,可令其领兵出战。”
呵呵,连袁督师都只是以防为主,谁还敢冒进出击?不过这小子如此张狂猖獗的言语,却不能令言官退缩。为了平息这件事儿,也是为了敲打他,小朱在陈子壮上书弹劾毛文龙这些狂悖之语的时候,顺水推舟的把毛文龙骂了一番,并扣了他一年的俸禄。
老毛立刻老实了不少。但孙承宗还是照顾了一下毛文龙的情绪,在辽东战略定稿的时候,特意叮嘱大家:
“铁山一役,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以不可不谨慎,催促过急,反不利前方将士的士气,因此,可暂定一年为限,以留给东江文龙部充裕的时间来攻取铁山。”
这份最终的战略计划,是孙承宗主笔写出来的,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他不但明了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遏制后金的方法,还知道国家的财政虽然改善了许多,但仍然经不起一次惨败,为了避免惨败乱局的可能,他只好提出这个韬光养晦的法子来。
促使老孙做出这个计划的,还有一个原因:据后金那边传来的消息,皇太极正在拟定新的策略:借道科尔沁,征服漠南蒙古。
只要统一蒙古,大明前期的一系列举措,就都白玩了。北方长城绵延万里,谁敢保证没有疏漏?蓟辽这么多年,不也出了个洪山口吗?还险些为此把袁崇焕的命给搭上。
只是因为后金的战争准备还没到时候,大的战役才一直没有开始。所以铁山一带的攻击必须加快了。一个大佬,连自己的小弟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国际影响?无论是察哈尔还是朝鲜,现在都是大明的跟班。两边都应该保护保护。
…
“好吧,准奏吧。”
其余内阁都乖巧的没再多言,小朱也就顺利的批准了这个计划。虽说小朱其实很怕打仗,但眼见准备多年的铁山攻势,事到临头,仍然要再等一年才可以实现,心中还是略感失望。
“皇上,”温体仁究竟是机敏滴,连忙出言捧皇上。“越勾践卧薪尝胆、汉高祖明修栈道、刘玄德韬光养晦,这都是帝王基业啊。”
“呵呵,温先生过誉了,对了,那林丹汗这边的军备,该如何处置呢?”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向来连铁刀、铁枪都不敢卖太多给他们,现在竟然要把火枪、火炮送过去,这胆子太大了。
“启禀皇上,元年时,皇上曾与毛文龙一份旨意,应允其可以将军中淘汰的火铳、火炮贩卖给朝鲜。如今,已经五年过去了。军中淘汰的火器却越来越多,留之无用,回炉耗财,不如一并外销,还可以换取马匹、银粮等物。”
这是老徐的意见,其实也是大家的共识,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具体操作的问题。
“皇上,火铳、火炮,均需要弹丸方可行大威力。如今,军中汰选的火铳、火炮,形制繁杂,又多磨损,我大明可先卖火铳、火炮,再择人教授使用的方法,弹丸则定量互市。”这是老钱的主意。
“钱相所言极是,再则,可命舒烨稷派人监军,凡与八旗战耗,按一对一的比例贩卖补充。凡内讧战耗,按一对一成三的比例贩卖补充。”周延儒的主意。
呃???周延儒话音一落,小朱他们君臣都有些发呆,这怎么回事?周延儒不会说错话了吧?周延儒见大家这样表情,得意的晃了晃脑袋,接着说道:
“皇上,各位大人,在下的意思很简单,那蒙古终究非我族类,上次与八旗之战,也未能超过咱大明多少。如今,若是催促过紧,反而容易激发他们对大明同仇敌忾的心气儿。不如鼓励林丹汗清除异己,这样,即可以拉拢林丹,也可以让他们尽全力牵制八旗,还可以令其自耗,不再对大明形成威胁。此可谓一石三鸟。”
呵呵,够阴险,明明希望人家给咱当枪使,但却不明说,还找各种机会让对方玩自残,同时,又通过弹药补给来牵制对方。怎么看,都是完美的计策了。
“皇上,周相所言,臣附议。另,臣想,弹丸补给,应控制在三月之定量。”这是孙承宗的的建议。
准了,准了。这些政治家、阴谋家、战略家的多条建议,小朱怎么看,怎么喜欢。全准了。并且,这次的圣旨,是以内旨形式发放,亦即是说,不对外公布,直接发舒烨稷那里。让他参考行事。同时,除了皇上的行宝之外,全体内阁也都联名签署。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舒烨稷的这个任务,多少上不了台面,一旦将来有言官弹劾,由全体内阁出面摆平。
只有将内阁绑在一起,将来才不会出现什么麻烦。杨鹤、成基命二人,对这条计策倒是举双手赞成,在他们看来:
“君子行为,那是对于大明子民的,对于异族,不需要考虑太多,怎么卑鄙都成,只要能符合大明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成。”
呵呵,和蒙古、后金纠缠这么老些年,他们早被磨出火来了,不找机会修理修理就不错了。还顾的上君子正道?那就太迂腐了。
呵呵,这时候的二老,根本和迂腐毫无瓜葛。
杨鹤、成基命在蒙古问题上的开通,令国家的计划进展很是顺利。但当小朱看到徐光启上报的火器明细表时,头又疼了起来。
首先就是这些火器的名字,乱七八糟,语意不清,光弄明白这些事情,就废了他三天时间。然后就是火器的自身价值,这些火器虽说是军中淘汰的,但其价值是无限的,里面包含了十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平白送出去,还真心疼。虽说是对方用皮毛和良马来兑换的。
再有,就是这些火器的易货贸易,意味着大明改良武器的生产,必须拿到日程了,否则,朝鲜、蒙古的火器如果和大明军队相近持平,对于国家的安危,是绝对不妙的一个消息。
这样就牵扯出来军工生产的问题了。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