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东西之争(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章:东西之争(下) (第3/3页)

神机营都指挥使。

    吴阿衡总理忠勇双卫,兼勇卫营都指挥使。周遇吉协理忠勇双卫,兼忠卫营都指挥使。

    至于巡捕营,呵呵,自然还是张庆臻这老小子。

    另外九边定将,也再次做了一些微调。

    蓟辽,祖大寿是锦州总兵,何可纲是宁远总兵,吴襄山海关总兵,孙诚是参将。蓟镇总兵是曹文耀(曹文诏弟弟)。

    大同还是满桂;副将黄得功(忠真军)

    宣府总兵侯如禄;副将黑云龙。

    山西总兵张鸿功;副将张应昌

    延绥总兵官吴自勉;总兵王承恩副将邓巳

    甘肃总兵官张士显,总兵杨嘉谟、王鸣鹤。

    宁夏总兵官贺虎臣,总兵尤世禄、马世龙。其中马世龙病老归养,廕本卫世千户。总兵官属于虚职。贺虎臣还兼着督师甘肃、宁夏的职务。

    固原总兵官尤世威、总兵杨麒;

    ※※※

    呼,这通忙活,耗时整整两个月。总算是把‘九边七督两条龙’的文武官员给安排妥当。并且多是青壮梯队的建设理念,大家也都各安其位。

    随着贺逢圣、金声等人被小朱从六省捕蝗、遵化水渠等事务中抽调出来,也顺手,让他们回北京做一个述职汇报。

    捕蝗八法,在北方六省的施行,在言官们来看,纯粹劳民伤财。因为蝗灾仅仅小范围内,有数的发生几次。虽说没人敢说‘不施行也如此’的话语,但大家心中难免有这种想法。

    不得已,小朱强行下旨,捕蝗之法,无论耗损,皆一如既往。因为捕蝗八法看似为了应付蝗灾,而其实质,却是兴修水利,功在百年的大举,无论如何也要继续施行下去。

    然后从义师优绩的人中抽调了一些人员,全部委任为工部屯田清吏司司务(从九品),专门负责各地的捕蝗八法的施行工作。一口气封了十七名司务出去,搞得大家差点以为皇上这是在借机封赏。

    遵化水渠的建设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刘之纶属于脑筋活泛的人,比申甫和金声还活泛,他发觉皇上对新事务的评判标准有三个:军事、敛财、民生。

    前两个兴趣最大,民生虽凑合,但由四轮马车的事件来看,皇帝对方便黎庶的物件,也是比较感兴趣的。

    于是,他好笑不笑的,搞出了一个‘悬天蓄水罐’来,说白了,就是悬空水箱,水往低处流,下面连通管道,打开栓阀,水自流出。可以用来救火、生活取用等等。说白了,就是后世自来水设施。

    但造价太贵了,普通老百姓做这么一个,是不可能的,所以,刘之纶的发明基本成为大户豪门的新鲜玩意了。

    不过因为引水暗渠的修建,在中国北方的建筑理念上,出现了一次变革。那就是地基的概念。原本建房,多有地基,只是和土地平行而已,但是为了让引水渠的功能最大,肋尼等人,将地面建筑的地基增高了许多,这其实也是欧洲的建筑特点,只是大面积的应用在民房上,还是第一次。

    应该说,这样的改变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总是在低矮的‘三级跳’房子里,久而久之,不是坐井观天的青蛙,就是盲目自大的夜郎。

    所谓‘三级跳’:因为房基过于低小,时间久了,房间内的地面低于院子的地面,院子的地面低于院外街道的地面。

    而地基的发展,又可以为将来大型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个方向,小朱一定要支持。

    总之,有了肋尼的设计,遵化城现在颇有些不伦不类的面貌。中不中,洋不洋,怪里怪气的。

    但效果良好,驻扎当地的边军,现在充分享受到了方便之处。吃完饭,连刷锅水带洗碗水,全倒进院子里的下水口处,您就不用管了。倒进去的水,先自动流到不远处的一个‘水合’处,然后由专门的人员用大漏勺捞出杂质,运到城外的大坑填埋了事。剩下的水,开放闸口,经过几层鹅卵石、细沙石的过滤逐步流进农田花圃等地带,用来二次利用。这样又节省了部分人力出来。

    暗水灌溉的好处有两个,

    1.干旱季节里,可以有效解决水源浪费问题。

    2.农耕在仍然粪便积肥的时代里,水质中容易滋生病菌,风一吹,病菌随着干燥的水气飞扬,再吸入人的肺脏里,产生流传性疾病。暗渠灌溉,是将肥料固定地点保存和发酵。再将肥料通过专门的暗渠灌溉,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虽说这样的暗水渠不可能大面积、大范围的使用,但起码可以保证重镇边城的周边地区,不会因此爆发大的流行性瘟疫。

    “启禀皇上,节水灌溉的法子,其实乃是魏文魁所提,因其弟子与肋尼等人有过几面之缘,所以,肋尼在参考之后,才与实施的。”

    刘之纶在面圣述职时,很老实的这样说道。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