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东西之争(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章:东西之争(上) (第2/3页)

小朱的名字朱由检,便决定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妃嫔的名字问题。

    小朱的名字是木字边,所以小朱的四个老婆的名字,不是草字头,就是竹字头。花草配神木嘛。绯儿的名字是小朱起的,不能更改,她的名字是绞丝旁,对小朱来讲,不是太和。

    所以,内宫这些宝贝儿们的脑袋瓜子,开始了毫无必要的空转。空转的成果,竟然给小朱找到了一个小太监,名字叫做孙茂霖。

    这孙茂霖,年龄只有14岁,因为是自小就去势的,声音细细的,长得也跟女孩子一个模样。唱念做打,形容举止,也是一样。如果不是事先告之,小朱真就能把他当女孩儿来看。

    就在两天前,孙茂霖正式成为了小朱的长随。

    他们选派孙茂霖做小朱的长随,其目的很简单,皇上不喜欢增加妃子,那么,增加一个娈童吧,反正这孙茂霖除了不能生孩子,跟女子没个两样。名字也很合适,不是草字头,就是雨字头的。

    靠,这他妈什么跟什么?

    小朱和张彝宪聊天的时候,那个孙茂霖竟然颦婷婀娜的三次过来,催促小朱他们早些歇息。张彝宪知道这其中的底细,不敢太得罪孙茂霖,但小朱却不能不冷下脸,让他出去。

    不成想,大清早的,孙茂霖竟然哭天抢地的寻死觅活,乾清宫外,一群人都在劝。

    “孙姑娘,你可莫要再哭了,哭坏了身子,就不好再伺候皇上啦。”

    “哭要是能动天,便就让小女子哭死算啦!”

    要说,这个事情还是怪小朱,原本他知道后,当时就想赶这‘姑娘’出宫去。但小朱可怜他,毕竟从小就当姑娘来养活,身子也没力气,又净学那些女红、乐舞之类的东东,心理还不健全,放他出宫,能善终才怪。

    这样的事情在小朱看来虽然太过变态,但又不好驳了王承恩等人的面子,只好让孙茂霖和绯儿搭伴来做长随。

    像孙茂霖这样的太监,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历朝历代都有,现在让小朱赶上一位,您说,小朱该怎么办?人家已经够可怜了,小朱不能再撒把盐吧?

    “好了,好了,大清早的,死啊活啊的,就不怕不吉利吗?”

    还没等小朱出面,绯儿的声音响了起来。

    “绯儿姐姐,咱们都是姐妹,你也不帮帮妹妹吗?你说,我可怎么办啊?”

    “哼,怎么办?青灯一豆,诵经一世,不就结了?人家是万岁爷,对你可算是好的呢,也没瞧见咱们这万岁爷,对别的女孩子像对你似的。”

    得,听这话口儿的意思,孙茂霖是吃张彝宪的干醋,绯儿这小妮子呢?竟然在吃孙茂霖的飞醋。小朱连忙跟头把式的冲了出去,还穿着中衣呢,这大冷天的,唉。

    “好了,好了,你们两个不要闹了,还有你们,都散了,都赶紧散了。”

    转身,看着‘梨花带雨’的孙茂霖,小朱不得不强迫自己放缓了声音。

    “茂霖啊,你看看,朕还没更衣呢,朕还要上早朝呢,你先别哭了,好吗?”

    “皇上!”

    望着眼前这个‘娇羞痴憨’的怪物,扭头又看见绯儿气哼哼的离开。小朱不由得心中大怒,

    ‘王承恩,曹化淳,你们两个干的这叫什么事儿?’

    在往皇极门去的路上,小朱悄声问李凤翔:“谁最先找孙茂霖的?”

    李凤翔表情严肃的回答:“曹公。”

    小朱再问:“王师傅是个什么态度?”

    李凤翔表情尴尬的回答:“赞许有加!”

    小朱心中揶揄:‘呸,还赞许有加?你们真是不给我省心’。扭头看了看,无论是王承恩,还是曹化淳,甚至连杨春这样没事儿就往小朱身边晃悠的主儿,现在都不知道躲哪儿去了。小朱咬咬牙,对李凤翔说:

    “去告诉王师傅和曹大伴,孙茂霖的事情,他们给我想个法子出来,听明白了吗?”

    “请万岁爷且放宽心。”瞧见没有?这位还跟小朱这转词儿呢。

    眼见进了皇极门,小朱也就不好说什么了,落座御案之后,小朱忽然发现,底下的文武群臣,神色都有些怪异。难道消息这么快?

    当然不是,他们神色的怪异,是因为一个布衣书生的上疏。

    崇祯元年,小朱因为想知道后金的土地,有没有同样受天灾的影响。所以交代过钦天监的人,收集一些天文人士,一起勘察一下后金方向的气候,后来在崇祯二年(1629),小朱当时因为后金入寇,忙得脚打后脑勺儿,这事也就放下了。

    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徐光启在当时战事吃紧的情况下,非常不识时务的提出了一个计划,修历。

    历法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精密的多学科复合体系,他包含了数学、天文、物理、测量等多种科技在里面。

    但一来是这几样小朱都不懂,二来当时实在是繁忙无比,想也没想,就亲笔批准了徐光启的请求,当时好像还说了一句话

    “广集众长,虚心采听,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务求综合。”(1)

    但因为当时太乱,既没听老徐细说,也没给他拨银子,之后也就忘了个干净。好在这个时代的文人,最容易的一件事情是借贷。好像根据大明律,借给文人的银子,可以相应折抵税款,呵呵,明的祖先够猛的,什么都敢应下。

    于是,老徐奉皇帝旨,在钦天监开设了西局,又于1629年~1632(崇祯二年-崇祯五年)年间,由徐光启牵头,他的朋友和学生,李之藻,李天经,先后以西法督修历法。其间任用范西礼带过来的各国番夷,汤德(若望)(德),罗雅谷(意),龙华民(意),邓玉函(德)等开始编修《崇祯历书》,目标是137卷。

    现在是崇祯六年刚开年,老徐他们的书稿写的基本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斟酌字句,考证校对了。

    老徐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