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共同防御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章:共同防御计划 (第3/3页)

再联兵伐蒙。倘若大明贸然援兵归化,则等于是公开默许了后金独立之事实,而承认后金开国,则林丹面南背北不远矣。”

    “哦,哦!但孙先生所议论三策,难道不是在扶持林丹吗?”

    “嘿嘿,”一众大臣都无奈而又宽容的看了看小朱,此时身为首辅的钱谦益,连忙出面帮小朱打圆场了。

    “皇上,救人者,审时度势;助人者,万法千宗。昔年韩都被强秦,而求兵于齐。齐相管仲曾曰,救人穷困不如救人急难。如今后金与蒙顾,鹬蚌相争,大明可相机而动,方可事半功倍啊!”

    听完老钱这番引经据典的论证,小朱连忙摸着嘴边不长的短髯,做闭目沉思状。其实这不过是装样子罢了,实质上,是抓紧时间在理解和消化老钱的话呢。

    大臣们以为小朱还在犹豫,周延儒又出面了。

    “皇上,风评林丹汗既愚且昏,但臣等这些年来看,其人倒不失古道热肠、憨直淳朴。因玉玺一事,他对大明倒是颇执宾客之礼,又为蒙古诸部的共主,这样的邻居,对大明百利而无一害。如不是有一后金,即便现在写信去约他共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林丹汗败于后金之手。臣恳祈陛下,行中策之计。”

    “啊?哦!哦!”小朱像个白痴似的,迷迷糊糊地就批准了老孙的战略计划。

    事后小朱问孙承宗,既然他已经定了中策了,为什么还又提三个计策出来。不会就是想让小朱出丑吧?

    老孙先是躬身施礼,然后说:

    “为人臣者,万不敢替君上定策。更何况,不把其余两条策略提出来,并把利害分析的清楚,群臣那边,根本通不过去。因为大家还有一些思维定势,认为后金与蒙古的争斗,于大明无干。所以,必需这么做,才能顺利实施战略部署。”

    这么一看,老孙头称得上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很合格嘛!而且老孙也委婉的顺带劝小朱,身为上位者,如果底下人说什么就答应什么,将来权威也会下降的,所以,他提出三个策略出来,再由皇上亲自做出决定,其实也是在为小朱的权威在做考量。

    现在的御前内阁扩大会议,如果不是涉及军国机密,都是要发明刊的。这上中下三策的讨论,属于机密,所以,明刊只能发到各部堂侍郎、各省三司处。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户部紧急筹备一些粮草,兵部发堪合与宣府、大同、辽东、东江等地,因为是小规模骚扰和助兵,所以动静都不是很大。

    随着这个中策的确立,全体内阁在稍稍清闲之后,忽然给小朱上了一个联名的折子,折子的大部分篇幅,是给小朱介绍围棋术语。尤其是‘官子劫材’被他们反复引用,看的小朱一脑门白毛汗。

    没的法子,咱是围棋白痴啊,他们说了半天,小朱恍若天书一般,最后小朱怯怯的问方正化:

    “正化啊,你说,这内阁的联奏究竟是何计较啊?”

    “回皇上,阁老们的意思很简单,金复二州、铁山一线、广宁一地,都像极了劫财、手筋、官子之争。今大明与后金相争辽东之局,便宛若二人对弈,保留这些手段,比拿下更利于大明。”

    “哦,为什么?”

    呵呵,不是小朱糊涂,而是因为根本就是军事白痴,方正化这番话如果跟老钱、老孙等人说,他们也许会觉得方正化人才难得吧?

    “启奏万岁,广宁、盖州、铁山,均是后金的紧要之所,如果大明强力夺取,并非没有可能,但此三地在大明手中,不仅要费心费力的去经营,还时常会遭受后金的反攻,与其这样,不如先放一放,一旦后金想有动作,大明只要在这三地同时出击,后金不得不防。也就不能尽全力了。”

    “哦,就是说内阁的几位先生,想调整一下袁崇焕的辽东攻略喽?”

    “呵呵,皇上此想却也切中要害。”

    “嗯,这是不是就是先手、后手的问题?”

    “哎呀,吾皇之睿智,实在是常人所不及。若大明尽收此三地,则先手在后金。而攻而不取,则先手在大明。果然是妙评。”

    行行行!小朱连忙摆手制止方正化的表扬,说老实话,小朱现在方正化面前挺没有自信的。呵呵。不过他们的想法倒是不错。

    铁山是朝鲜的土地,收与不收,都没什么紧要,唯一的目的就是不让后金获得铁矿的补给。但这个目标,因为现在有耿仲明、尚可喜二人以及李觉的游击骚扰,其实早已实现了。后金从铁山运回的铁矿,越来越少。

    盖州是沈阳的南方门户,与金、复二州之间相隔一段无人区,拿下盖州,后金一定要玩命夺回来,大明现在是不会接受失败的,与其这样,放在那里,随时想起来,就随时打一仗,叫你始终不敢全力以赴。

    广宁是沈阳西方门户,与大凌河的济雪连星堡遥遥相望,就凭袁、祖二人的牛脾气,一旦广宁得手,沈阳必须迁都。但迁都不是说迁就迁的,那里还有努尔哈赤的陵寝呢,怎么迁?所以,广宁是不容有失的,老袁如今放下身段,请求对广宁相而不击,也是为了大局着想。

    既然三处地点都有这样的功效,大家就都希望能征得到小朱的首肯,看能不能将收复故土的心思放一放?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这样小心,因为小朱起码有一种觉悟,那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图谋,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有更改的动机和原因了,为什么不适当的改变一下呢?换手如换刀嘛,虽不是很恰当,但也差不多不是?

    “朕又不是莽撞人,既然阁老们都这般想了,朕准便是。”

    嘴里这么说着,心中却叨咕着:‘这样的好事儿,当然越多越好,又是内阁联奏,言官们也不会闹事儿,俺凭啥子不听呦?哈哈!’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