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皇商论 (第2/3页)
人合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杜宏门:安徽人,粮食、花生油、茶叶。
刘奂堂:山东淄博人,刘鸿训堂弟,主营瓷器。
2.贸易中心:
松江棉织;
苏州丝织;
景德镇瓷器;
芜湖染业;
铅山造纸;
山西平阳、河北遵化、广东佛山冶铁;
3.商团:
徽商,杜宏门为首;
晋商,舒烨稷为首;
江右商,施复、张瀚、刘奂堂为首;
官商,田弘遇、(舒烨稷、刘奂堂)为首;
除杜宏门外,其余几家皇商,通过用白银收购丝、棉、香料等物,在自己掌握的作坊中,集中生产出精美的丝绸、棉布、瓷器、茶叶,销往海外。海贸因为有银圆的结算制度,造成海外各国在同大明贸易时,更加顺畅。皇商手中主要货币也都变成了银子,这部分银子,通过皇商收购原材料的行为,流动到了民间,再由民间流入国库。
而各国的银圆在转炼银两时,会出现1%的火耗,这部分钱,也全部由皇商和各地方府衙所瓜分,虽说长此以往,国家将被新的弊政所拖累。但目前以皇商为主导,降低白银流通数量,平抑物价,缓和财政压力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也是当务之急。
这些措施最大的结果有两个,除陕西一地还不停闹事之外,其余各地都出现了百业兴旺的景象。虽说依然有旱涝的天灾骚扰,但红白薯的种植,使得粮食压力大大降低。
另外一个结果,是白银的流通价值正在缓步提高,逐步降低了每年的财政赤字。国库里积存了大量的白银,这些白银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物价而做的多头储备。一方面,也使得大明财政不再捉襟见肘。
这部分银两,也有目的地对市场现有流通的铜钱进行了回收,铜钱现在是主要的流通货币,而铜钱的质量千差万别,太差的铜钱,对国家信用的影响是难以计量的,更何况还有开元通宝的存在。因此,逐步以质地良好的铜钱来替换市场上良莠不齐的铜钱,是国策中的国策。唯独令人比较遗憾的是,大家竟然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仿制的模式。
白话解释,就是以制造质地优良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等等非本朝的制钱,来替换现有的铜钱。之所以不用‘崇祯通宝’,是因为内阁大臣们,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为祖宗计,当以仿制钱替之。为子孙计,当以祖宗制钱以替。为陛下计,尚有复兴之计,本朝制钱当缓图之。”
就是说,劣质铜钱多是前朝列祖列宗的失误,现在全以‘崇祯通宝’替换,是为不尊不孝之举。
子孙后代的道理同样如此,不能让子孙难做,发行当朝制钱是对崇祯不尊列祖列宗的延续,不发行,又是对崇祯的不尊,整个就是自找的逻辑陷阱。
至于涉及到崇祯帝本人,则因为尚有复兴大业要努力,等到国泰民安,再发行本朝制钱,则是俩好加一好,好上加好。
当然铜钱两面,一项制度再好,也不会没有副作用,这个规律适用任何一项制度。在皇商和朝廷联合出手下,很多中小商户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但毕竟这些人在元年的时候,曾经为恩许银做出了贡献,从而连续缓解了三年的赤字问题。
因此,皇帝、内阁、重臣、皇商进行了统一的协调,将原有的小商人分别按照皇商的业务,集中过去,成立了以地域、产业为主体的商会。商会的组成,同样以股份的方式进行投资和分红。从而缓和破产商户的激增。那些先一步破产的商户们,则由各地政府出面,进行安置,出借土地和部分银钱,加入到商会去,每年按照分红来偿还政府的借款。
另一个恶果是,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而且这个过程产生了特殊的‘杯盖’现象,原本赤贫平民和挣扎在死亡与反叛边缘的百姓,其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逐渐上升到丰衣足食的境况。同原本的士民阶层的经济水平相互靠拢,形成‘茶杯盖的底托’。
士民阶层指的是那些考有功名,享受国家特权的阶层,这部分民众在面对庶民的财力与自己相接近的压力,其内心的想法,难以预判。由此,国家只得增加一项开支,以朝廷的名义,在牌坊、住宅格局、墓葬礼制上予以优赏。以抚慰这些哀伤的心灵。至于钱财方面,以徐光启、范西礼为标尺,以礼贵妃为榜样,只要于国有利的发明创造,将赏赐优厚的金钱和荣誉。
相对平民的财富上升,官吏和大商人的财富增长,更是迅速的成为‘茶杯盖的顶咎’。两支水师的财富积累,已经接近豪门大户。部分官吏在拿到实物薪俸后,基本是半送半卖的形式消化掉,因为他们有钱了(各种明文份例),自然不再需要这些薪俸了。
六家皇商,则完全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以田弘遇为代表,田家在南洋诸岛上的威信,已经超过了大明。其余各家在各自的商会或家乡的地位,也同样如此。
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来的将来,后金和流寇不闹事儿,他们也要闹事儿。就拿眼前的一个范例吧:
刘兴祚在占领金、复二州之后,不顾仁义礼智信的大屠杀,造成很多往来后金与大明之间的游商也白白丢掉了性命,这些游商并不都是后金人,很多同各家皇商都有一定的联系,某种程度上,这些人就是六家商会的外围。
刘兴祚杀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钱。
而皇商的反击则很是惊人,弹讦奏章,如雪花般落在皇帝的御书案上,理由很杂乱,最遭人恨的,是其中几家游商,在刘兴祚诈降骗城的过程中,曾经出力不少,金州收复后,竟然惨遭横死。
这种卸磨杀驴的行为,无疑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抵触。也违反了朝廷一惯对后金汉民政策。但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