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一国两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章:一国两币 (第3/3页)

汹涌,恐有劫厄。然血脉乃人之根本,不医血而医脏腑,标本不相称。皇上登极以来,多是缓药轻医,实在休养生息的良方,有了三年的基础,推行皇衡,铸造银币,正是医血脉的时机。我们田家幸沐圣恩,无以为报,愿替陛下担下这三人成虎的罪名。家兄言,田家已在南洋立下了根本,一旦事有急变,田家愿求皇上赏一座孤岛为祖业就是了。”

    “阿萝,有这话,今天朕便答应你,有朕一天,你田家非贵乃富。如若果真事有从权,朕便将你腹中的这个王爷立为储君,以保你田家世代尊荣。”

    “啊!臣妾(小的、奴婢)万死。”

    听到小朱这话,曹化淳、筱筠、淑娥还有阿萝,全跪在了地上,皇上轻言太子的废立,这要传出去,一定是轩然大波。

    “都起来吧,太子废立乃是国之重事,朕不会乱来的。阿萝你要记住,朕今日所讲,乃是给你田家做的一个保证,朕绝不会辜负真正的忠义之臣。哼哼,我倒要看看那些个外臣,拿什么方法来搪塞朕。”

    正所谓,大商谋国,吕不韦当年以秦国为标的,挣到了统一六国的基业。如今,田家因为有南洋诸岛的底子,真正领悟到经济的涵义,这样的经济资本,在将来的走向如何,小朱已经无法预先判断了,小朱只能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至于死后,呵呵,他死后,那管洪水滔天?

    ……

    “皇上,火耗理当归公!”

    靠,听着老钱这义正词严的断喝,小朱不由得愣怔了一下,这还是印象中的那个老钱吗?

    “那,钱先生是同意铸造银币了?”

    “回皇上,臣死谏!臣决不同意!”

    靠,这死老钱!

    “朕不爱听死字,钱先生是知道的,说你的理由吧。”

    “皇上,臣知道,如今这西洋的番币在东南沿海多有通行。臣亦知道,铜钱过滥,银两多衡,已经造成国库虚亏。但轻易铸造银币,势难成行。陛下圣明,这大明江山的银子,犹若纺锤。朝廷铸币,民间富银之家必然要行兑换,然民有银无算,而铸币之银有尽。兑换不及,这富银之家转为小康,小康之家转为赤贫,如今流寇肆生,如将这些小康之家的财富耗尽,则民变不远!”

    老钱的考虑是对的,历来发行货币,都要看国家的底子有多厚,底子没多少,强行发币,不仅造成物价波动不说,还可能直接就倒台。现在整个朝廷就2060万两银子,还不全是现银。发银币容易,但发行之后,比如一个小康之家有50两纹银,你是给他50两纹银等价的银币?还是给他超过或者少于的银币?显然都不行,高了国家亏,发币还不如不发。低了百姓亏,老钱的预测就出现了。等于呢?更他妈的不成,等于的话,国家还是亏,因为有火耗在那里摆着呢!再有就是,等于的话,国家还发行银币干什么?

    “可是,现在铜钱、番币泛滥,如何处理?”

    “回皇上,太祖初年,曾发交子,皇上……”

    “不行,太祖交子现在可有一纸在市?历朝先帝铸造的劣次铜钱,现在民间已称为铁币。如若本朝再发交子,我朝廷的信义何存?”

    “臣刚才所言,有失莽撞,那便请圣上下旨,铸造新钱以替换旧币!”

    “那就是说,你等都同意铸造新钱喽?”

    “臣等不敢!吾皇圣明!”

    “算啦,列位爱卿都是朕的股肱,都是国之栋梁,朕知道你们的难处!你我君臣一体,切莫虚头八脑的假客气了。”

    “臣等不敢!”

    “行了,朕要的不是这些,朕要的是治国的良方!”

    面对这样的温吞水一般的阁臣,小朱颇有些动气的说着。要知道,他们所谓的新钱指的是铜钱,发行高质量的铜钱,是必须的一项政策,他们同意是一定的,但发行铜钱并不意味着他们同意发行银币。

    如果得不到内阁的支持,而强行铸造银币,势必成为祸根。不过,因为小朱的货币政策被他们打了折扣,小朱估计,他们在对待是否借款给范西礼的问题上,会做出一定的让步,因为这就是政治交易。

    小朱只好半真半假的,求助似的看着温体仁,现在这个内阁,除老孙主军外,其余几人都主管政事。其中只有温体仁的心眼最活泛,有困难,当然只好找温相。

    “咳,咳!”温体仁实在不愿意搀和这件事情,但满朝文武,天下百姓,都知道温相是崇祯帝的宠臣,现在他不出面说点什么圆场的话,不仅小朱骂他,全天下的人也会骂他不仗义。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与矛盾。嘿嘿!

    “陛下,臣倒是想啊,这个银币一事,当然是利国的大事。推广皇衡一事,也有利于清理积弊。但难就难在,不能,不能置国家的信义不顾。难就难在…”

    温体仁说到这里,脸已经红的跟猪肝色了,内阁其余四人都看热闹似的揶揄着瞧他,小朱的眉毛则已经立了起来。

    温体仁偷眼看了看形势,急得汗都下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支持也不是,不支持也不是。压力之下,这老先生竟然想到了一个绝倒的主意。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