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剿匪应急预案 (第3/3页)
但是,农户和军户就向着另外的极端走去。
当初制定户民政策的时候,分别给各家各户划定了固定的使用土地,但是人数是逐渐繁衍的,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少的绝对土地,造成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其中农户尚好,如果没有天灾,开垦荒地的鼓励性政策的出台,以及低廉的土地税赋,一半以上的农民可以维持生计。但不可避免的是,兼并土地的浪潮席卷全国,失地农民的生活是悲惨的。
土地兼并是个迁延几千年,中国文化中一个很另类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的思想中,始终对土地具有极大的热忱,这种痴狂渗透到了骨子里,血液中,灵魂之内。有权有钱阶级,甚至稍稍存有余资的平民阶层,也要购买土地。看着自己的土地,看着属于自己的房屋,心中的那份安逸,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而这份理想,被先师孔圣喻画为“大同社会”。
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也是社会弊端。而这种弊端给当政者带来的好处,军户们是得不到的。
军户的土地鲜有增长,人类繁衍200年,人和土地的矛盾必将凸显。于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军队,其素质和战斗力,不可避免的出现下滑趋势。尽管有秋闱来促进武力的保持和发扬,但更多的,是严重的蜕化变质。因为,和春闱一样,每三年才选拔300人左右的武举。再加上勋戚权贵的旁支远亲的作弊行为,平均每年100人左右的军官培养系统,出现了停滞和崩溃的迹象。
明代后期,名将如云,但其中典型军户出身的,只有左良玉(宁南侯),黄得功(靖南侯)、刘泽清(东平伯)和虎大威等数人。更多的是毛文龙、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刘良佐(广昌伯)、李邦华、曹文诏这样的文选人才。巧合的是,这六人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另有高杰(兴平伯)等人属于李自成叛将。高杰于崇祯八年(1635年)带着邢氏及一帮兵士投降了明将贺人龙(贺人龙也是米脂老乡),被授予游击之职。
试想,一群狮子领导的一大群绵羊,同李自成、张献忠这样一只饿狼领导的一大群饿狼,两相的战斗力,是不言而喻的。
外加上皇太极、多尔衮这样的猛狮所率领的一群狮子,大明帝国的崩溃与倒塌将不可避免。
这些是真正的内因,表面因素则更多,例如,有人专门同虎大威(时左良玉下属)讲,“国家喜负人,有急则抚存将是,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这段话是唐代黄巢时,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与部下说的话。等于公开让虎大威纵贼跑路,尽管虎大威并没有这么干,但不代表别的军户出身的人不这么干。
而这样的千疮百孔,指望历史上的崇祯一个人是不现实的。同时整十七年的崇祯朝,前十四年,天灾就没断过,十五年和十六年老天倒是给了两年的好气候,但灾民、流寇已经将最好的农用土地给占了,没占的也破坏了。如果这两年的风调雨顺调整到元年、二年甚至八年、九年,都足够崇祯再支撑个二、三十年的。但可惜,老天和李自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真难为这个一心想复兴大明的皇帝了。
想复兴大明,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解决财政赤字,历史证明,要想在乱世之中,迅速而有效的解决财政危机,只有厚黑二字可用。
脸皮要厚,心肠要狠,只是厚黑的初段水平。真正的高级选手,是脸皮要厚、心肠要狠、噱头要足、名头要响。一句话,就是骗钱、偷钱甚至去抢钱,你也要留个好面子,否则,人家左手送你钱粮,右手擎刀,兜头就是一下,砍的你连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恩许金牌令”原本是小儿科的手段,但是因为有n多个‘汪、章两家’的案例在,现在全国上下,竟然出现一种理论:当今的皇上,饱读圣贤之书,于大同社会,铭感五内。
这个舆论,是小朱命令曹化淳和王承恩帮着造的谣儿。
“皇商银”“海事银”原本是拉拢官僚、招抚郑家的诱饵,但毕竟这些人从中获得了利润,增长了财富,他们终究是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人,得到了好处,自然要归恩于小朱,于是,民间又出现了一种言辞:商者逐利,细民熙攘从商,于国无益。惟有士人贤达,方可于污锈之中,常秉高洁风骨。圣上此行,实在完全之法。
意思就是,老百姓从商,容易走歪路,而俺们当了官的、读过书的,就不同了,虽说俺们也言利,但是俺们多有情怀啊?一定不会走歪路滴。
呸,小朱真想呸他们满脸花。可现在这个时代里,官僚阶层、士人阶层、地主阶层、勋贵阶层,是掌握整个社会话语权、决策权滴,既然他们对小朱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小朱也只好以错就错下去了。一切的一切,等天下大定之后再说吧。【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