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东江恩怨 (第2/3页)
毛文龙呢?他认为与其坐等对方无端做大,不如时常派兵骚扰,即可以打乱八旗轮防的后金政策,还可以趁机多抢点钱,多抢点汉民回来。
要说二人的策略都有对的地方,但是,无论二人之间如何争论,这些和毛文龙的战略作用相比,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的海军,因为他的东江镇。
以皮岛为中心的东江镇,可以说是楔入建州的一根鲠骨,不仅随时可以出兵骚扰后金政权的后方,还可以起到招揽、收容从建州逃散回来的汉民。
后金的汉民因为地位低下,所以,经常有成规模的逃离现象,其中也不乏奸细,但出于各种考虑,毛文龙还是收拢了不少,并且予以安置,还从中挑选精壮来充实他的队伍。
现在毛文龙有钱了,由于不用再跟朝鲜强索钱物,而是名正言顺的进行贸易,毛文龙跟朝鲜政权的关系也改善不少。但他和袁崇焕的矛盾始终没能改善。
当初,为了施行各种目的,也为了缓和袁崇焕和毛文龙的矛盾。小朱和内阁在两人的任命上绞尽脑汁,但恰恰因为东江镇是毛文龙一手一脚打出来的,所以,东江镇成为了导火索。
根据东江镇的地理和战略的考虑,内阁还是将东江镇划分在宁锦一线的战斗序列之中,也就是依然隶属于辽东镇管辖。
整个辽东一带,根据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几代将领的总结和努力,形成了完善的战略布置。其中,东江镇收拢留置的逃散汉民,都应该分给宁锦,作为锦州一线屯田的劳动力来使用。
但毛文龙因为船队贸易的迅速扩大,对于海员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所以,他利用自己还是东江总兵的职务之便,把这些汉民全部应用于造船和水手的备源来使用了。
原本袁崇焕就对毛文龙的跋扈骄横有所不满,再加上锦州屯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同样越来越大。所以,老袁急了。
老袁急了的结果就是,他约毛文龙在双岛见面,见面的主题是计议东江流民的归属问题。恰恰是这个借口,毛文龙才拣回条命来。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大明子民的安置,毛文龙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挪用,属于当斩的罪行。
老毛因此小心翼翼的更换了会面地点,改在了一个叫做蛇岛的小岛上,这里是他造船和训练水手的大本营。在这个地方,老袁的确不敢擅杀毛文龙了。
但二人相见,着实大打了一架,这架打的,两边的大哥没动手,下面的小弟全挂了彩。好险没有闹出人命来。尽管不欢而散,但出现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毛文龙把东江镇的兵力全撤到了镇海舰队的船上,然后言辞凿凿的上书告状,说是自己被袁崇焕逼迫的上不去辽东的土地了。
袁崇焕呢,也不含糊,直接以毛文龙擅改水师编制为由,上书请旨要杀了毛文龙。
孙承宗接到这个消息后,连忙找到了小朱,这么重大的事情,请皇上御决,是定制。但小朱哪里什么好主意?只好再把内阁全部招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皇上,毛文龙罪实不致死,现在亦更不可杀。杀之,则镇海、东江两地,前功尽弃。”这是温体仁的意见,自然也代表了小朱的意见。
“皇上,毛文龙持宠而骄,此罪一;擅扩军旅,此罪二;不从军令,此罪三。辱骂上官,此罪四。唯杀之,方可以正法度,立君威。”这是钱谦益的想法。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两人在蛇岛会晤时,导致斗殴事件的激发点,是毛文龙爽快地骂了一句‘袁蛮子’。‘袁蛮子’这个称呼在大明内部是不允许存在的。
所谓蛮,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倔强,但太俗,只能在平民间使用。在官僚士林阶层,是不允许出现的,而且,很多人是不愿意口出不雅词汇的。因此,‘袁蛮子’绝绝对对不能是褒义词。
一个是蔑称,古时称南方的居民为蛮。倔强是好事情,明代官员都很犟,所以,袁崇焕不是因为犟才得到这个称号的。袁蛮子根本就是在取笑袁崇焕是两广佬。这样毫无礼貌的称呼只有后金内部才叫。毛文龙这么叫,就不合适了。
“皇上,元年冬。毛文龙擅用镇海海事银,于东瀛兑金一事,已经犯了罔谋国家之财的大罪。如今又屡犯国法,不杀,恐成细柳之故。”这是孙承宗的看法。
细柳军的典故是汉文景八王之乱时,周亚夫于西柳练军有方,得到文帝巡军时赞扬。到景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