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捕蝗八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捕蝗八法 (第2/3页)

你下去吧,明日早朝后,帮朕拟个旨意出来。”

    “是,小的告退。”

    说完,曹化淳领着阿萝下去了。小朱回头看了看筱筠,她今天穿了一件淡绿色绣彩兰绸子中衣,在烛火的映衬下,显得很是娇艳。

    “皇上。”筱筠见小朱这么看她,娇羞不已,声音轻的几不可闻。

    “呵呵,筱筠啊,你说,曹化淳刚刚所言,可有什么不妥?”

    “呃!臣妾不知。”

    呵呵,小朱爱怜的拥着筱筠倒向了床第之间。

    ※※※

    第二天想明白的小朱,痛痛快快的把旨意提交给内阁,内阁的反应也不大,直接就同意了。

    之所以曹化淳要这么干,其实还是温体仁的主意,温体仁目的很简单,当初为了选阁臣,他与周延儒一起得罪了钱谦益。现在钱谦益是首辅了,如果捧周延儒兼吏部,势必将温、钱二人的矛盾转化为钱、周二人的矛盾。因为首辅兼理吏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理政模式。老钱一直兼管礼部,工作完成的很好,再把吏部兼理了,权力将无限扩大,对温体仁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因此,温体仁相托曹化淳,替周延儒挣来了这份荣光。

    这么看来,明争暗斗还将继续存在于内阁之中,但这种现状,其实也是小朱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制衡仍然存在,国家的内阁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没有任何变化的不是国家的内阁,而是全国的形势。

    北地旱情已经非常严重了,整个冬天北京就没见过几场雪,北京的位置很特殊,并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特色,那就是四时非常分明,24节气也极为准确。仿佛当初制定24节气的先贤们,不是以当时的中原为范本,反倒是以北京为标准制定滴。

    24节气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具有强大的指导性意义。因此,北京的无雪,足以反映出整个北方的气候形势。

    从各地方的塘报来看,也印证了这点,初春的大旱是不可避免了。久旱必有蝗灾也是定势,因为没有冬雪的滋养,土地龟裂,蝗的幼虫便不会被大量闷死。而昆虫这个物种,当绝对基数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巨大的破坏能力。

    小朱翻查古典,发觉,万历十九年、天启六年均发生大面积的蝗灾,从后一次的后果来看,也是导致魏忠贤的那20多万田产,多数荒芜的原因之一。

    去年大旱,今年又同样是旱,那么蝗灾将不可避免,为了因对这个情况,小朱特意发明刊,希望天下有识之士能帮国家一起想办法,应对来年即将到来的蝗灾。

    如果说小朱是穿越者,那么小朱的感觉是,这个伟大而壮烈的时代里,有很多人都比小朱更像穿越者。例如田馨萝、例如徐光启。

    小朱的明刊是在找一群和尚给孔庙做法事的同时发布的,而徐光启则联合了山东、天津、山陕等地的民间科学家,共同查阅古法,参考实例,于田间考察之后,联名上了一份《除蝗疏》。

    除蝗疏中,一共分24章,3万多字。看的小朱脑仁都肿了,还是没看全活。还是在方正化的帮助下,才大致理清了脉络。

    除蝗法,一共分三个阶段:

    一、幼虫的杜绝、

    都知道,幼虫因为大地龟裂而大量存活,因此,徐光启等人提出了改良陆田为水田的宏伟计划,“陆田命系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则地刮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熟,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也。”

    当然,整个北方全改成水田是不现实的,因此,老徐这个小朱现在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疑似穿越者,又提出了一个方法:“幽涿(涿州市)以南,长淮(长江淮河)以北,青兖(滋阳)以西,梁宋(商丘市)以东”因为地形复杂,历来是蝗虫蔓延的本源滋生之地,因此,无论如何,改陆田为水田的方法,要在这些个地方上施行。

    既然主要蝗灾源产地控制了,再来个以点带面:“北土闲旷之地,土广人稀。每遇灾时,蝗阵如云;荒田如海;集合佃众,犹如晨星;毕力讨除,百不及一。非均民之不可已也。”讲开垦荒田也能减少蝗灾损失,并且顺手处理了流民安置的问题。

    “秋耕之利,掩阳气于地中,蝻蝗遗种翻复坏尽,次年所种,盛于常禾。”即翻种可以将蝗子从深土中翻出,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