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义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章:义学 (第2/3页)

,加上今科恩举两人及国子监举12人,共4767名。殿试贡士共计301人,尚有4466名举人未取。”

    “哇!这么多人啊?寒窗十载,却要几千人共抢独木桥,如果加上没中举的人,岂不是更多?”

    “回皇上,寒窗苦读,未必得中。天下士子确实是很辛苦的。”几位大臣都是这么过来的,其中甘苦,自然各有滋味。

    “是啊!因此,朕有个想法:此四千举子,可于全国给地苦寒鄙陋之处开立义学,教化生民,不论妇孺老幼,至少应知圣礼经宗,可书写自己的名字。黎民不用缴纳钱粮,均可入义学学习。义学时,统号‘义师’,定三年为期,考评成绩后即可安排职务。先安从九品品轶赏赐官衔俸禄,怎样啊?”

    “这…”三个人对视之后,还是用眼神让最能跟皇上说上话的温体仁出面答复。

    “回皇上,这举子主讲义学,诚然是个宣讲圣言的好方子,一旦开行,必然是流芳百世的圣举。但是,这九品官轶,还有义师的俸禄,怕是不合。”

    “嗯?按大明祖制,凡举子不是均有银粮发放的吗?再有,候补生员,难道没有品轶吗?”

    “回皇上,祖制是规定了钱粮的数目,但早已经拖欠了,那些举子返乡后,多数靠乡绅资助或者开办私塾来过活的。至于品轶嘛,应该说,从九品已经属于官员了,举子因义学而晋官,恐怕会对科举产生不好的影响。”

    “可是,普天下,无力识字的人实在太多了,况且这些举子不去体察民间疾苦,朕也是怕他们眼界不宽,闭门造车。”

    “是,是,皇上拟开义学这事,诚是良策,但怕是要耗费钱粮,并且这品轶?”

    “那待三年考绩良好,可择优赏九品官轶,其余赏从九品官轶,以后非有吏功不得升迁,并可准许重新会试怎样?”

    “皇上,科举乃是公平万年之计,不可轻易动摇。还是赏国子监义学碑刻名吧。”

    总之,就是都不同意封官,哪怕从九品都不行。现在议政的习惯模式是,只要温体仁也反对,那小朱的计议就绝对通不过内阁。因为温体仁向来是皇上的宠臣、近臣。

    “可是,这天下扫盲的义举,加之条件多是艰苦之地。朕不赏这些举子,总是说不过去啊?”

    “那便如此,义学考绩优良者,凡大考时,可列名考前,优先录用如何?呃,还有,凡是义师之后,可在行文与日常对答时可称小吏及下官。义学中的百姓也可称呼他们为义师或大人。皇上,此已近极致了,臣斗胆恳请皇上恩准!”温体仁到底是温体仁,不愧是玲珑心窍,和稀泥补漏洞的本事果然是本朝第一。

    “那便依先生吧,钱先生和周先生的意见呢?”

    自然是没问题,剩下的就是关于教材的拟定了,另着钱谦益编纂初萌读本,遴选简易字5百,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事、故,各取十句成册,特令文天祥、岑参、辛弃疾、岳武穆等词句入书。并赐名《初萌百句及半千文字》。

    这个义学令颁布之后,在京逗留的举子们立刻群情激昂,群众反映良好,毕竟多数是热血青年,全部是礼教学子,圣人门生。对于去艰苦的地方做开蒙的义举,还能在形式上过一把当官的瘾。实质上呢,考据优秀者,还可以大考的时候可以优先录用,不仅如此,户部还每名义师每月发一两银子做为工资,面子里子全有了,他们有什么不愿意的?

    至于说艰苦地方,这个时代的学子,都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觉悟。所以,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艰难生活,根本不在乎,在乎的是自己将来能教会多少妇孺老幼识得多少字。

    加上识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先切身体察民间的疾苦,他们也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好政策,自然没有升迁的机会。这才是触动体制改革的深意和根本,至于他们能否体察到小朱的良苦用心和深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